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等电点是什么意思


四、蛋白质构造与其功能的相互影响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与镰状细胞贫血的关联

镰状细胞贫血的成因,本质上在于血红蛋白的一级结构存在缺陷。

(二)空间结构与运氧功能的协调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对其执行运氧等生物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协同效应与变构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1. 协同效应

当寡聚体亚基与其配体结合时,这可能影响其他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如果这种影响是促进性的,则称之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为负协同效应。

2. 变构效应

蛋白质与配体结合后,其构象会发生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其功能需求,这种变化即称为变构效应。

五、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索

(一)两性电离过程解析

在特定的pH溶液中,蛋白质的正负离子解离趋势相等时,该蛋白质就成为了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这个特定的pH值被称作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l)。

(二)蛋白质的胶体特性探讨

当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处于1~100nm的胶体范围内时,它们展现出特定的胶体性质。维持这种胶体稳定的因素包括:

(1)水化膜的存在

(2)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

(三)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复性过程

在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如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等)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可能被,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这一过程被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后的蛋白质,其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虽然变性的蛋白质容易沉淀,但沉淀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蛋白质一定发生了变性。

如果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仍然保持完整,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空间结构有可能得到恢复,随之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也会再现,这一过程被称作复性。

(四)紫外吸收:蛋白质分子的特殊性质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包含色氨酸和酪氨酸等成分,它们在280nm波长处表现出特征性的吸收峰,这一特性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