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课题研究框架图表范例


课题研究的核心在于深入探究,即开展课题工作。这一过程涉及对所研究问题采用各种工具、手段和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这一环节会遇到诸多挑战,如样本选择难题、方法确定困惑、数据处理难关以及结论分析的复杂性等。

进行课题研究时,应具备以下三种重要意识:

1. 问题意识

在研究过程中,应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工作。无论是查阅文献、收集案例还是数据,都应紧扣问题本身。若问题范围过大,宜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即对问题作出预设性的回答。例如,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等。基于这些假设,有理有据地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适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不同课题应根据其特性,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解决相应问题。

2. 目标导向

研究工作需有明确的目标指引。这有助于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3. 行动意识

基于问题和目标,研究者需采取切实的行动。在日常教学、培训活动及反思学习中探索所研究的问题,不断优化研究方案,科学地实施研究计划,并及时整理汇总研究数据。与课题组成员及同行分享经验,总结得失,实时监测研究进程,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是整个过程的主体,研究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行动者的角色。这要求研究者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利用学术理论,以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顺利完成课题的实践阶段。

四、结题路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本质是循环往复的,而结题报告则是对一段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梳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标志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是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并解释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件。

一份好的结题报告能够充分反映研究者对研究实践和理论的深入思考。其基本结构包括:

首先为题目部分,包含标题及署名;其次为正文部分,包括序言(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理论依据、研究目标、方法、内容概述、过程描述、成果展示(描述性内容、图表展示、假设验证结果等)、结论与建议以及局限性或存在的问题;最后为结尾部分,包含注释、参考文献及附录。

撰写结题报告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成果要实在并辅以实证例子,主报告与附件需分明且精选,成果需经得起检查与答辩,报告及附件的装帧应大方得体,且字数不宜过多。

结题报告的重点在于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性梳理,要能提取出研究的成效、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和新的研究设想。

五、形成研究成果的路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结束后,必须形成与课题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论文、专著、教学设计、活动设计、个案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教学软件及等。不论何种形式,都是对研究过程中所获经验与结果的表达过程。其中,论文写作是形成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论文写作需遵循以下要点: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学习他人优秀论文的框架与思路;二是着手写作,建构合理的论文框架,精确表达研究所得;三是认改,推敲文章结构与用词用语;四是论文定稿,确保创新性、可读性与性。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以清晰为准绳,以逻辑为纲要,方可形成优秀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