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组词有哪些词语-用蝉组词
古诗六首,夏至听蝉
当耳边响起蝉声,标志盛夏来临。蝉鸣通常在温度24度以上响起,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温度越高,蝉声越大。夏至节气,正是温度持续升高的时刻。先秦时期,夏至物候定于“蝉始鸣”,仿佛蝉鸣是对着烈日高歌。
上古时期,很多地方未被开发,听到夏天的蝉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蝉声是否好听,古今人的看法或许一致——高分贝的持续声音总会让人感到烦躁。但蝉声的分贝虽高,却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美妙旋律。
在商、周和汉代的器物古墓中,经常出现玉蝉。古代贵族死后下葬,口里常放玉蝉,很多贵族的帽子和配饰上也多用蝉。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上古的巫师和道家对蝉有着深入的研究。蝉的生命周期长,它们在地下潜伏多年,只为那一次的破土而出,完成生命的华美蜕变。古人没有显微镜观察虫卵,但他们赋予了蝉不死的神话。蝉要么埋在地下若干年,要么飞上了枝头,它们如同灵魂的旅行者,在合适的时候进入新的轮回。
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留下了许多与蝉相关的诗文。其中提到的“蝉翼为重,千钧为轻”,不仅仅是描述蝉翼的轻盈,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战国时代的人们将蝉视为贵重品,追求像蝉一样永生,拥有透明的翅膀。
到了汉代,人们更加崇尚蝉。汉武帝尊崇神仙之术,的前身也在这个时期萌芽。蝉因此被大量用于装饰品中,无论是宫廷内侍的貂蝉冠,还是汉朝大墓里的玉蝉入殓,都是对蝉的崇拜和敬仰。
随着时代的变迁,蝉在诗词中的寓意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神坛上的神物,到后来的士子励志的象征,再到唐朝李商隐笔下的清贫坚韧的写照,蝉成为了文化的多重符号。
除了文学艺术中的象征,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多种应用。如“貂蝉”的美名、轻薄如蝉翼的丝绸制品、“蝉鬓”的发型等,都展现了蝉在文化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