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强化的例子-正负强化的区别


一、考试情报分析

在贵州教师考试中,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和判断题。这一知识点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考生在区分强化、惩罚和消退等概念时常常感到困惑。为此,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些概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知识详解

1. 理论概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2. 实验背景:迷箱实验的解析与影响

3. 关键概念详述

(1) 强化

正强化:当个体表现出某种行为后,给予一个令人愉悦的刺激,这样会提高该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便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用频繁发生的行为作为强化物,强化较少发生的行为。

负强化:撤销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这样也会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因此取消了之前对他的某些限制。

(2) 惩罚

正惩罚:通过给予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减少某个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学生上课打闹,老师罚其在教室后面罚站。

负惩罚:撤销一个令人愉悦的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学生上课打闹,老师不准其下课玩耍。

还有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负惩罚的原理。

(3) 消退

当没有给予任何强化物时,某个行为的发生频率会下降。

【例】学生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做鬼脸,但当老师不理不睬时,该行为逐渐减少。

三、注意事项与应试技巧

1. 在正强化中,要准确判断令人愉悦的刺激,避免主观臆断。

2. 无论是强化还是惩罚,都要注意行为频率的变化。强化使行为频率增加,而惩罚则使行为频率下降。

做题时,可先判断行为频率的变化,确定是强化还是惩罚,再进一步分析是给予还是撤销刺激,以及是正是负,遵循“正给负撤”的做题原则。

四、练习与回顾

题目:唐老师发现,越是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反而闹得越欢。这种现象属于哪种情况?

A. 正惩罚 B. 负惩罚 C. 正强化 D. 负强化

【答案】C。解析中指出,学生违反纪律后闹得更欢,说明行为出现的概率在增加,这属于强化而非惩罚。再结合题干,唐老师的“惩罚”对学生来说是给予了愉快的刺激,因此是正强化。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