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和花生油哪个好-食用油种类及其优缺点


昔日时光,家中的厨房一角,摆放着一个淡的搪瓷碗,那是专为盛放猪油而设。

每当冬日来临,新熬制的猪油迅速冷却,将几块油渣紧紧包裹在内部。

九妈在炒菜时,若需使用猪油,便会挖出几块油渣与青菜一同翻炒。餐桌上,小九总是先挑选油渣品尝,其的焦香酥脆之感,比新鲜猪肉更令人垂涎。

随着时光流转,猪油与猪油渣在生活中的出现逐渐减少。围绕猪油的争议也此起彼伏:一方面,有人认为猪油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则有人主张猪油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元凶”。

那么,究竟真相如何呢?

过去有一篇帖子在网上广泛传播,题目为《放弃传统猪油导致健康每况愈下》。帖子中部分观点认为,世代使用猪油,相安无事,而现在转向各种植物油,并偏爱瘦肉、远离肥肉,反而导致心发病率上升。提出猪油具有软化血管、降低心风险的功效。

实际上,就客观角度来看,猪油的确含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它能提供不能自行合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的吸收,并为提供必需的热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食用猪油的好处与风险并存。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猪油的弊处更显突出。因为猪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且热量极高。每日脂肪摄入热量最好不要超过总热量的25%,超过30%则可能引发多种慢性疾病。

过去的年代里,食物相对匮乏,猪油显得尤为珍贵。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鱼大肉成为常态,但过量的油和脂肪摄入反而带来营养过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问题。

既然猪油脂肪含量高,容易生成胆固醇,那么改用植物油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其实不然。

植物油以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虽然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脂、保护血管有益处,但并非摄入越多越好。因为过多的不饱和键可能促进机体衰老、形成和细胞衰亡。

茶油和橄榄油因其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备受推荐。同时提醒大家在摄取油脂时无论哪种脂肪酸都应遵循适量原则不可过度依赖某一种植物油。

关于油脂的摄入许多人存在误区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普通人群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30%左右而三种脂肪酸的理想分配比例应为1∶1∶1即每一种脂肪酸占每日总热量的10%以下。对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则应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将每日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的7%以内。

根据《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至30克之间超过这个量无论何种油脂都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1∶1∶1”的比例是一种理想状态对于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难以完全达到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平时肉类摄入较多的人在烹饪时就不宜使用动物油而应多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玉米油、大豆油等;若饮食中素食居多则可选择橄榄油和茶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偶尔食用肉类的人则可以在烹调时适量使用花生油等混合油脂。

花生油中虽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也有其独特用途如炒菜时使用。玉米油则因其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及丰富的植物甾醇等特点适合用于凉拌菜肴。

菜籽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适中既可炒菜又不适宜长时间油炸使用。各类油脂各有其特性与优势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最好的在食用时应多样化选择换着吃才更健康。

总之适量摄取油脂对健康有益过量则可能带来隐患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循适量原则科学饮食。

参考资料:

[1]同上文已提及的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