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脚打一地名-关于脚的谜语
“声韵之谜”灯谜探秘
在灯谜的浩瀚宇宙中,“拟声体”灯谜虽不算繁多,但其趣味性却不输其他类型。灯谜的发展历程中,早已融入了利用谐音和模仿声音的手法。
回想童年时代,我们常在吟唱那些富有创意的谜语,很多都采用了谐音的技巧与我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谜语:“和尚头,尼姑脚”,谜底竟是“桥”。初听之下,似乎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其奥妙。通过沪语的谐音巧妙转换,谜面便焕然一新:“河上头,泥裹脚”。上海话中,“和尚”与“河上”同音,“尼姑”与“泥裹”音似,揭示了桥梁与这两者之间的奇妙联系。
而在“拟声灯谜”中,模拟动物的声音和人们活动的声响更是常见的创作手法。如有一则精妙的灯谜:“清早初闻马蹄声”,谜底为“天晓得”。(注:这里“天晓”代表清晨,“得”字则模拟了马蹄声的单调回响,因是初闻,故只有一个“得”字)。再如以狗的“汪”来隐喻已故现代诗人“汪静之”,又如用“唧唧复唧唧”来描绘蟋蟀的低唱,以及用“显咯咯”来形容母鸡生蛋后的,这些皆是模拟自然声响的精彩之笔。
模拟人们活动的声响也是拟声灯谜的重要部分。例如,“鼓声响起,胡琴声歇”的谜底是乐器“冬不拉”,这里“冬”字巧妙地模拟了鼓声,而“拉”则指拉琴的动作。“笑声在外”打一成语则为“格格不入”,其中的“格格”又极佳地模拟了笑声。这类灯谜凭借其惟妙惟肖的模拟,深受广大猜谜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