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意思-诠释的反义词
《说文解字》中“吴”字的注释,既是一种姓氏,也代表了一种地域。其中“大言”的解释与“吴人尚武”的观点相呼应,描绘出一幅先秦吴文化的生动图景。“吴”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构形,多与人形和口形结合,透露出独特的信息。
“吴”字的构形初义与上古“吴人”特征
追溯“吴”字作为姓氏的源头,可远至古时神祇及先民。火神祝融被称为吴回,黄帝的母亲为吴枢,都是吴姓的先祖。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已有关于“吴人”的描述,这为“吴”字主要作为姓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甲骨文中“吴”字的人形部分,与“夫”、“美”的形态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口”与“夫”的结合,过去多被解读为反映了上古吴人成年男性的说话特征,声音洪亮或喧哗。如果将“吴”的初义解读为柔声细气的说话方式,或许能更贴近其原始含义。
在解读“吴”字构形时,我们发现其与表示“美丽舞者”的“美”字存在关联。“美”字最初指的是戴着面具的祭师,而“吴”则可能强调的是唱歌的巫祝。“吴”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构形,似乎都暗示了其与载歌载舞之人相关,尤其强调了其歌唱的能力。若以此来看待上古吴人的说话特征,那么其应含有美好动听的意思。
从造字构形的角度看,“吴”字的人形部分也可以是代表“小孩”的“夭”,或是表示昂首的人形。若将“吴”字解释为小孩,其说话的特征可能是柔声细气,这是儿童显著的特性。而若表示人昂首的样子,那也可能是在尽情歌唱,同样可以表达出说话声音的美妙动听。
汉字“吴”的构形所表达的,与上古时期人们对吴人的直接感知密切相关。无论是将“吴”与说话的柔和音调、悦耳动听相联系,还是将其与歌唱般美妙的语音相提并论,都捕捉到了吴人最为鲜明的特征。
重新审视“吴”字的训诂
关于《诗经》中关于“吴”字的训诂,多将其解释为“大声喧哗”。然而从《诗经》中的具体诗句来看,“吴”字的使用语境并非全然指向喧哗之声。如《诗·周颂·丝衣》中的“不吴不敖”,在历代注家的解读中,其实多将其看作是表达声音既不低沉也不粗犷的同义语。这一解释更符合当时正规礼仪场合的语音规范。
从汉语语音的角度分析,“吴”字并不适合用来表示直接与大声说话相关的字。相反,它所搭配的词汇和诗句,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委婉、优美的音调。这表明,“吴”字的语音特点,与先秦时期吴地的诗歌艺术有着深刻的联系。
“吴”与“吴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吴”字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吴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先秦时期的“吴歌”,以其委婉优美的抒情性著称。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吴地的语音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观点也支持了这一点,他认为先秦时代的吴歌(当时称为“吴歈”)在语音上就有着独特的特点。
“吴”字的构形和训诂,都透露出古时吴地文化的独特气息。无论是其构形的多样性,还是其在《诗经》中的使用语境,“吴”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说,“吴”字不仅是姓氏和地域的象征,更是古时吴地文化、艺术和语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