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不安的意思 女人说躁动不安的心的意思


一、热

许慎解析“热”字,从“火”从“页”,与火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并非空言,在临床实践中,众多医家如金·成无己、明·王肯堂及当代的刘渡舟等人都将“烦”与“热”相提并论,指出“烦者,热也”。《金匮》第六篇中的“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各医书均诠释为“灼热”或“”,这多是由阴虚引起的热象,但热势通常不高。同样,《伤寒论》第184条所述的“少阳阳明者”所呈现的实热之象,乃是因误治而引发的热势较高的病症。

二、乱与心烦

《周礼·考工记·弓人》提到“夏治筋则不烦”,其中的“烦”可以解释为“乱”。凡有邪扰心神,或心失所养导致的心神不宁、心情不安、情怀不畅等自觉症状,常以“心烦”来概括。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经常用“心烦”、“发烦”、“自烦”等词来描述病情。如《伤寒论》第174条所述的“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正是阳明里热炽盛、邪热扰心的表现。再如《金匮》第六篇所提的“虚劳虚烦不得眠”,则是由肝阴不足、心血亏虚引起的心神失养,导致的心烦意乱、难以入眠。

三、躁动之象

从《史记·乐书》中的“水烦则鱼鳖不大”,到张守节对“烦”字的注释,“烦”字还有躁动的含义。比如,《伤寒论》第338条描述的蛔厥症,其特点就是阵发性的躁动不安。当蛔虫作祟时,患者会感到腹痛剧烈、恶心呕吐,这种病情发作时无法自控的表现,正是“躁动”的体现。

四、闷热之感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诗中提到的“烦暑”,在《辞源》中被解释为“闷热”。“烦”字也可以解释为“闷”。当感到胸中郁闷不舒、难以言状时,常简称为“胸烦”或“胸中烦”。如在《伤寒论》第98条所述的“胸中烦而呕”,便是少阳病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导致的胸闷症状。

五、症状之重

《周礼·秋官·司隶》中提及的“烦辱之事”,在《经籍纂诂》中被解释为“剧”。故而,“烦”字也可引申为严重、厉害、剧烈等意思。如在《伤寒论》第179条中描述的“身体疼烦”,实际上是指身体疼痛得厉害。这种疼痛不仅使人无法转动身体,还伴有其他症状如不呕不渴等,需要桂枝附子汤来治疗。

六、事务之繁杂

《资治通鉴》中诸葛孔明的“食少事烦”,在《经籍纂诂》中被解释为事务繁多。《释名·释言语》中也提到“烦,多也”。“烦”字也指众多、频繁的事务。如《金匮》第十二篇的“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这里的“咳烦”就是咳嗽频繁且剧烈的意思。频繁的咳嗽导致胸中疼痛,说明病情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