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鼓和豆豉的区别 豆鼓的鼓读chi还是shi


日本人也同样钟爱豆豉,他们称之为“纳豆”,这一美称据说源于唐代流传过去的豆豉文化。

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其保健效用,日本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较于其他食品,他们对传统豆豉的制造过程尤为注重。在我们这里,豆豉的供应却时常显得不足。

在部分地区,豆豉这一调味品仍不为人们所熟知,例如上海地区,很少有人将之用于烧菜调味,这实属一大遗憾。

豆豉是一种复合口味的调味佳品,经过黑豆或黄豆的煮熟、发酵、日晒、调味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我国使用豆豉作为调味品的历史悠久,虽然在先秦时期尚未出现“豉”字,但这个字最早被记录在《西汉第一食简》中,见证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烤肉时,人们会采用蜜糖和酱汁预先腌制,这与现代酱油的使用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食谱中,那些如今需要用到油的烹饪方式,当时多采用豉汁进行调味。

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家庭食豉”的制作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浸泡过的豆子煮熟后保温,待其生长出黄衣后晒干去衣,再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最终制成豆豉。

经过十天的熟成期后,豆豉的味道鲜美浓郁。这也难怪“豉”字的古音与“嘴”字相同,从语源上看,其命名寓意着越吃越想吃的美好寓意。

四川的豆豉和鼓汁享有盛名。早在唐代,冯势的《云仙杂记》就曾提及四川豆豉制作的“甲乙膏”,展现了其深厚的饮食文化。

徐珂在《清碑类钞》中曾赞誉四川的豆豉制作技艺,尤其以隆昌地区的豆豉最为出色。陆游诗中的“梅青巧配昊盐白,笋美偏宜豆豉香”,更是将豆豉的调味之妙描绘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日常的荤菜还是素菜,豆豉或豉汁都能为其增添一抹独特的风味。它能使菜肴自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增色提香。

川湘名菜如“麻辣豆腐”、“水煮牛肉”、“走油豆豉扣肉”和“盐煮肉”等,都离不开豆豉的点睛之笔。

四川的“豆豉鱼”虽为清末从江浙传入的菜肴,但经过四川厨师的改良后,已成为川菜中的一道佳肴。

四川豆豉中以渝川豆豉和永川豆豉最为知名。其中,潼川豆豉尤为四川人所钟爱,其制作过程中不添加香料,仅依靠黄豆本身发酵产生的鲜味和香气便足以令人回味无穷。

而永川豆豉则以其滋润的口感著称,常用于制作火锅汤卤。

每当深秋时节来临,上海的各大饭店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火锅,如“菊花火锡”、“极品火锅”等,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个季节里,火锅已成为上海家庭聚餐的首选。

上海人善于享受生活,火锅家庭化已成为一种时尚。电烧锅、铜火锅、电饭煲甚至是酒精炉等各式工具都大显身手。一家人围坐一桌,让锅中的热气驱走寒意,享受着冬日里的春意。

在广东地区,人们称吃火锅为“打边炉”,所使用的食材以生料为主。荤菜如牛肉、鱼片、鱿鱼等都是常见的选择,而蔬菜则有黄芽白、韭菜等。吃鱼片时搭配韭菜可以解去鱼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