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闲人的含义-闲人含义的三个意思
用一句词来描述你现在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一句?
我的答案是“静待花开”。
既是生活中的淡然与安详,也是心灵上的寄托与期待。
每当夜深人静,思绪飘然,脑海中总会回荡起那句古人所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我能感受到自己处世的态度,亦在追寻生命中的那份宁静与真实。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若能有一知己相伴,何等妙哉?
苏轼的这几笔,写出了他与怀民之间的深厚情感,令我心中无限向往。
其实,这句诗词出自那篇我们曾熟读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此文虽篇幅简短,却意蕴深远。写的是两人夜晚漫步的情景,初读时只觉平淡,然而随着岁月的沉淀,再读此文,深深体会到苏轼笔下的人生哲理。
全文以一个“静”字为核心,而这个“静”字背后,正是苏轼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坚守本心的从容与豁达。
正如古人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对于我们而言,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这篇文章将从四个角度来分析苏轼这“静夜思”背后的深意——
文章开篇即交代了时间与背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为我们展现了故事的发生背景。
回想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我不禁为苏轼捏了一把冷汗。
那时,新摘出苏轼诗文中“讥讪时政”的内容,力证其有。苏轼被,历经审问折磨,几乎命悬一线。
后来他被贬至黄州,虽名为贬官,实为流放。对于素有“上益圣德,下济苍生”之志的苏轼而言,这无疑是一大打击。
此事不仅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宋词的发展走向。
苏轼曾写下:“我谪居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故人不复通闻讯,疾病饥寒宜死矣”。从天之骄子到宗人避之不及,从命官到生活艰辛。
谪居黄州的苏轼自觉地说“幽人无事不出门”,隔绝了外界也隔绝了自己。那时他的心境,是何等的愁苦与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那些因伤退赛的刘翔,那些被失望与指责包围的普通人。我们都在寻找那份“静”,那份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其实,自古以来都有一个话题:在人生走投无路、无所依靠之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是继续前行还是意志消沉?
苏轼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的诗词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月色入户,苏轼欣然起行。寻友人张怀民,发现他也未寝。二人便一同漫步庭院,欣赏月色。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心境最能体现在他所看到的事物上。
苏轼眼中的月色不是乌啼、不是霜落,而是空明如水。这一刻,他的内心也如这明月般清澈。
遇见同样被贬的怀民兄,二人并未自怨自艾,反而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叹。
在这平凡的景色中,他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了解苏轼的过去越多,越能明白此刻的他为何能写出这样质朴的文字。他向我们传达的正是那种身处逆境也要乐观面对的处世态度。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便是苏轼给我们的人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