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燃烧的相关探究实验-初二蜡烛实验
化学学习之路上,实验的探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实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来得出结论,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与方法的桥梁。在化学教学之中,实验的地位尤为凸显。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环境、器材条件及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有时会导致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为例,这一实验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实验,其意义重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验证火焰各层温度的实验中火柴梗的易燃性及烫手风险;验证燃烧产物的实验中水雾现象的短暂性与烧杯烫手的可能性;以及验证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中现象的不明显与解释的模糊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改进:
我采用硬纸片替代火柴梗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避免烫手风险,又能清晰地观察到火焰分层的灼热程度。使用长颈漏斗代替干燥烧杯,更好地冷凝水蒸气,使水雾现象更加明显且安全。利用双球安全漏斗和胶头滴管改进二氧化碳验证实验,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加突出且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对于白烟成分的验证,我通过胶头滴管吸取白烟并进行点燃实验,确保了操作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这些微小的改进虽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具有重大意义。它们不仅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化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改进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基于我的实验教学实践,我认为实验现象的明显性对于增强实验说服力至关重要。改进的实验方案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要实用又要考虑安全性。在改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资源利用,注意操作的细节问题。而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