衿怎么读音-亲亲子衿的衿怎么读
缔·萦·绱·衿
“缔”,《说文》中解释为“结不解也”。其中“帝”字代表着“原初的”和“原本的”含义;“糸”则指代丝线。“缔”的本义即为原始的线结。就如两根绳子需合并时,我们将其头端打结并挂在墙钩上,再以反复缠绕的方式合并。挂于墙钩上的绳结即为“缔”。如“缔结”、“缔约”、“缔造”等词语中蕴含的“原初”和“不解”的意义。
在益阳方言中,“缔”白读为tià,常用于形容打结或连结。例如“你的鞋带松了,需要打个结。”更深层次的意义还有捆绑之意,如在处理坏人时,人们可能会说“将他捆绑起来”,而在益阳话中则是“把他缔起来”。甚至有个脍炙人口的童谣:“偷萝卜,犯了错,被吊在树上挨打……”其中便有关于“缔”的描述。
关于“上吊者”,人们常称之为“缔颈鬼”。成语如“缔颈鬼寻亲人”、“缔颈鬼”等,其中的“缔”即是打结之意。
由此可知,“取缔”便容易理解了。因为“缔”代表最初的那个结,“取缔”即是从根本上消除。
再谈“萦”,“萦”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收卷也”。当绳或线被收拢时,它们会像环一样重叠。比如棉或麻纺成纱后,会形成纱团。购买毛线后,在编织毛衣前,先将其收成团状。
在益阳话中,“萦”读作yāng。例如,“这条长绳拖在地上,何不将其收拾起来?”
接下来是“衿”,其本义为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它也指衣领、衣襟和衣带。比如旧时秀才被称为“青衿”,意指古代读书人的衣服多为青色。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的衣领,牵动我的心弦。”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描述穿长衫的人为有地位、有钱的象征。而在益阳话中,“长衫”被称为“长衿衿”。在这里,“衿”代表正式服装,“长衿衿”是口语中的长衫。但这样称呼带有调侃甚至讽刺的意味。
最后谈谈“绱”,“绱”字在《说文》和《康熙字典》中均未收录。它是一个形声字,“系”表示缝合,而“尚”既表示声音,也有展开、平铺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将鞋帮铺在鞋底上缝合。
因益阳话中“绱”与“上”同音,人们常误解为“上”的意思。但说到“上鞋子”、“上鞋底”,大家都明白其意。在农村,时妇女多忙于制作鞋底、绳子衣等,只有少数人才会进行绱鞋子的工作,因为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细心。
还有一种名为“绗”的手工缝纫针法,用于将铺匀的棉花等固定在衣被夹层里,使用较长的绗针缝制,使得两面的线几乎看不见。在益阳,这被称为“绗花”,其中“花”指的是棉花。
(特别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与字幕的大力支持)
主讲人简介:
策划:邢玲
执行:杨玉菡
制作团队: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