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是什么意思-行为艺术定义
□董静格(传媒大学)
《好东西》这部电影,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作品之一。邵艺辉导演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精准地剖析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婚恋、育儿、职场、校园等议题,巧妙地触动了城市女性的敏感。电影中的讽刺看似平淡却极富力量,准确地击中了观众的情感触发点。而影片中女性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代际间的冲突与理解,更是催人泪下。
今日,我想深入探讨电影中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回想起来,这个情节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始终。起初,铁梅接到了老师展示的小孩作文,前往学校时发现她在为观众鼓掌,因为老师称赞她善于鼓掌。随着故事的发展,铁梅与小孩小叶的关系逐渐深入,他们一同观看了小叶的朋友小马的livehouse演出,铁梅也因此结识了乐队的鼓手小马。而后,大人们开始鼓励小孩学习打鼓,小马更是来到家中教授小孩,这也拉开了铁梅与小马之间的爱情序幕。小孩的同桌因她未上台表演而对其进行欺负,但小孩最终克服了恐惧,成功登台表演。尽管故事按常理本可就此结束,主角经历了成长与蜕变,但导演却以小孩的作文作为结尾,展现了其深邃的思辨。
作为传播行为中的受众或用户
在昔日的传播时代,作为观众是一种备受尊崇且愉悦的体验。人们围坐在电视前欣赏节目,如同《小巷人家》中的林栋哲。在传播学中,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始终在发展变化。从早期的“强效果论”到后来的“有限效果论”,都在探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与传播内容的互动关系。
如今,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随着网络的普及,传播的能力已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之手。这也意味着观众与传播者的界限逐渐模糊。网红现象的出现让更多人跃跃欲试,将注意力转化为稀缺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当观众”这一行为可能被利用、被商品化。
身份的流动与隐含的价值
事实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成为观众。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游戏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观众也拥有许多机会走到台前与表演者互动甚至成为主角。正如那句话所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亦装饰了他人的梦。”
优秀的观众同样难得可贵。在各种表演中,如音乐会、演唱会、话剧等,观众的参与和反应都是对表演者的莫大鼓励。而脱口秀等互动性更强的表演形式更是将观众带入到共创的行列。
如《东方学》中所论述的那样,表演者的身份依赖于观众才得以建构。观众的身份不仅是流动的,还具有“基础设施”般的重要性。
人生的旁观者与沉默的大多数
“观众”不仅是传播行为中的受众或用户,更是人生中的旁观者。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沉默,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关注他人的表演,但更应该关注那些沉默的“观众”。他们为什么来看这场表演?他们在台下为何欢笑或哭泣?我们作为观察者又何尝不是被观察的对象。
正是这些观众的人生百态使得我们能够共情表演者讲述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挣扎与坚持、苦难与辉煌都值得我们关注。
对“喜欢当观众”的新理解
在当下这个网红盛行的时代,选择做观众需要更多的定力与格局。尽管网红可以获得名利和关注度但仍然有那么多人选择默默地欣赏和享受艺术成果而不追求成为焦点。
如果小孩最初喜欢当观众带有一种逃避的倔强那么后来她选择回归观众身份则是一种理性与坚定的选择。我们应该认识到“当观众”是一种常态而选择做观众也是一种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