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介绍 苏轼很小众却很惊艳的诗


让我们一同品读经典诗词,聆听历史故事,欢迎您,玲子。下面将为您揭晓前言。

前言:

时光倒流至元符三年(1100年)的六月二十日夜,此时的苏轼因被谪居海南儋州三年而终得渡海北归的喜悦难以言表。夜空星河变换,参横斗转,风雨也终于止歇,碧宇澄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他那日的心境。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此处略作停顿,让听众稍作回味)这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雨后初晴的夜空,参星斜挂,北斗转向,暗夜即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在赦书下达的喜悦之中,苏轼在十七日作了《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眼中望见的,不仅仅是归乡的喜悦,更是历经风雨后的释然与坦荡。

简译:

倦客愁闻归路远,眼明飞阁俯长桥。凭栏远眺的苏轼,忽而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瞰着跨水长桥。白鹭在秋浦上飞翔,晚潮悄然而退,天地间呈现出一片苍茫的景象。

赏析:

苏轼此时的内心充满了复杂情感。“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他把海南视为故乡,此次归程也看作一次远游。告别的不是简单的儋州,而是那里的百姓和那一片他曾深爱过的土地。

从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的南渡到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的北归,苏轼在海南岛上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涯。那时他已是65岁的老者,人生迟暮,但他的心却依然年轻,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期待。

“眼明飞阁俯长桥”,从“愁闻”到“眼明”,他的心境由低抑转为豁朗。正是这种旷达不羁的人生情怀的写照。即便是在“九死南荒”的境遇中,他也能保持“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开朗乐观。

“贪看白鹭横秋浦”,当烦恼消散后,他便全然欣赏眼前的风景。“不觉青林没晚潮”,那秋浦上空的白鹭飞翔气势如虹,他伫足观赏之久,物我两忘。

后序: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苏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因刚介耿直、不合时宜的性格使其仕途坎坷。然而他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却始终如一。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向阳而生、经世济民。

参考资料:

<span》宋史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