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的咏是什么意思-咏而归的咏是什么意思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之韵
在现今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抖音里,有一类视频备受瞩目,那就是“儿童瞬间”视频。这些视频中的孩童,以他们清澈的眼神、无邪的笑容和纯真的举止,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这种情感的触动,如同影像的魔法,直击人心。相较于文字的缓慢感染,影像更直接地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文字的魅力在于其经过头脑的转化,带来的隽永意味,正如老酒,虽绵软无刺激,但余韵悠长。阅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品味其中的儿童描绘,正是这样一种体验。
古代文学中,虽无儿童文学的明确概念,但诗人们仍留下了许多关于儿童生活的珍贵记录。这些诗文曾被埋没在浩瀚的古籍中,但近代以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科书开始更重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些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文因此被重新发掘,成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如《咏鹅》、《所见》、《小儿垂钓》、《稚子弄冰》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儿童的游戏、劳作、学习等生活场景,无论是自由自在的游戏,还是天真无邪的眼神,都透露出浓浓的童真童趣。
孩子们追逐蝴蝶、玩冰、模仿大人劳作……这些游戏和活动,不仅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和活泼,也反映了古人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和保护。诗人们通过叙述和描写的手法,将儿童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儿童的快乐和无忧。
“牧童”的形象在古诗中反复出现,寄托了诗人们对自由不拘生活的向往。如杜牧的《清明》,雷震的《村晚》等作品,都以牧童为载体,展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而统编教材中的古文,则更多地展现了儿童的睿智聪敏和美好的教养。如《杨氏》、《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等短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家庭中少年儿童的风采。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儿童教育中,“质”与“文”的平衡至关重要。这里的“质”指的是儿童的纯真和天性,“文”则代表了教养和文化。只有当这两者达到平衡时,儿童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和全面的成长环境。
古诗文中的儿童影像,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儿童的纯真和活泼,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对于有教养生活的追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儿童的快乐和无忧,更能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品味其中的儿童影像,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更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正如老酒一般,虽然绵软无刺激,但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