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翻译-业于勤而荒于嬉,行于思而毁于随
经济学家于光远(1915年至2013年),作为上海的子民,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其人生理念可归纳为“八”与“九”两大方面。
“八”即指“勤、正、坦、深、创、韧、情、喜”。其中,“勤”意指眼、耳、手、脑皆需勤勉,唯有如此,方能有所作为;“正”则代表正直,是大道德与大聪明的体现;“坦”则是坦诚相待,说真话、做真事;“深”则强调深入研究,探索事物本质;“创”代表着独立思考,勇于冲破旧有框架,追求新思;“韧”则是形容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情”指的是对待人和事需有热情,富有同情心;“喜”则表示无论遭遇何事,都能保持乐观心态,自得其乐。
至于“九”,首先是不应虚度光阴。第二是心中常怀疑问,如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所言的“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第三是尊重每一位给予自己启示的“一事师”或“一理师”。第四是学成需勤奋。第五是学问之道,既需研读,亦需行走实践。第六则是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治学。第七是选题要追求新颖。第八是先以随笔形式发表研究成果。第九是温故而知新。
人的生命有限,工作时间更是宝贵。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言,“我决不浪费时间”,这应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勤于思考的人,心中的疑问如同一把钩子,可能钩到知识的答案。对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高度注意和敏感的人,是真正的“研究学问的有心人”。
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的观点是劳动不仅光荣,而且是一种愉悦的活动。学者唯有勤奋劳动,方能事业有成。古人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表明学问既需研读,也需行走实践去求得真知。
面对新技术、新形势、新情况,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学术研究。例如,将传统的笔转换成鼠标和键盘,甚至借助社交媒体等工具更好地与学界交流。选题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追求新颖性。
科研成果通常以论文形式发表,但论文的撰写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可以先发表一些随笔。随笔虽无论文的地位和,但能及早让研究成果为学界所知,并收集读者反馈,有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
于光远先生一生坚守积极向上、坚韧求实的人生态度以及勤奋严谨、动态发展的治学态度。正是这些态度使他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成为人们敬重的学界泰斗。
无论是人生态度还是治学态度,“八”与“九”都是于光远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通过恪守这些理念与态度,我们亦可受到启发和鼓舞,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