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不全的人适合唱什么歌-正常人学一首歌要多久


你是否曾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的歌声虽然偶尔离调,但在社交场合中却总是热衷于成为麦霸。这并非因为他们自恋或五音不全,而是他们对于音符之间的音高差异有着特殊的“无感”。

这类人群在医学上被称作失歌者。他们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四百分之一。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普作家对失歌症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描述。现在,失歌症的识别主要依赖于问卷形式的评估。

关于失歌症的成因,目前尚未有定论。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音高识别障碍可能是导致失歌症的主要原因。这一障碍在真实的音乐环境中尤其显著,可能导致音乐相关的记忆和感知问题。

不同于一般“五音不全”的人,失歌者的问题不在于跑调,而在于他们无法察觉到自己是否跑调。如果以颜色来类比音高,失歌者就像色弱者无法区分相近的色彩一样,他们无法辨识相近的音高。他们的听力正常,发音也无异常,但在音乐方面却显得一窍不通,既听不懂也唱不来。

无论是《土耳其进行曲》还是《菊花台》,大多数音乐都是由音高相邻的音符组成。若无法察觉这些细微的旋律差异,便无法掌握整体旋律的变化。对于失歌者而言,即使是听过千百次的旋律,也仿佛是初次听见一般陌生。

与音乐相关的记忆和感知障碍在失歌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可能对已经熟悉的旋律缺乏敏感度,同时也难以辨别不和谐的曲调。相较之下,婴儿天生对音阶和节拍有敏感性,而失歌症患者却无法明确偏好连续的音阶。

尽管语调在语言中有时能决定意思,如汉语、泰语等语言通过语调改变语意,但失歌者是否能够区分日常用语中语调变化所导致的意义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早期研究表明,失歌者无法区分非常接近的音高变化,但在处理语言中的语调时可能稍显优势。最新研究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失歌者同时伴有语调识别的障碍,特别是在面对语调的升降变化时。

音高作为音乐的一种语言,与空间存在某种关联。科学家们推测,在人的大脑中,音高和空间处理可能共享部分认知过程。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对比了失歌者、普通人和音乐家的音乐和空间认知能力,发现失歌者在空间处理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特殊之处。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同时处理空间和音高识别任务时,正常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可能因认知资源的冲突而增加,而失歌者的错误率则相对稳定。这或许暗示着空间处理与音乐中的旋律识别在大脑中有一定的重叠机制。

在音乐与空间的关联下,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推测失歌者是否还存在其他空间认知障碍?比如方向感、距离感的认知等。虽然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这一点,但这样的探讨为失歌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