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结尾的成语-结尾带天所有词
2023年冬,巴黎圣母院经过五年修复后再次向公众开放,知名钢琴家郎朗受邀在修复落成后的音乐会上献艺。12月8日,郎朗刚从海外归来,便踏足上海张园,出席“2024澎湃城市更新论坛”,与著名作家苏童进行跨界对话,共同探讨城市文化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
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家姆尼兹·豪普德曼亦曾提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历来备受人们探讨。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此次对话显得尤为具有时代意义。
在音乐之都的重生与文学之城的对话中,2019年那场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在时隔五年后重新举办的音乐会再度唤醒了人们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尊重。郎朗与杜达梅尔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包括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内的经典曲目,为巴黎圣母院的重生献上祝福。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性重生见证了时间的痕迹。当时郎朗恰好在巴黎,目睹了浓烟升腾的情景,心中不免为这座标志性建筑感到惋惜。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始终是巴黎文化的重要象征。
郎朗在圣母院内的演奏令人震撼。他表示,“在那座古老的建筑里,即使低声细语也会被放大。在正式演出的那一刻,当我演奏《爱之梦》,那美妙的音乐在古老的建筑中流淌。”
苏童则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提到了塑造巴黎的文学巨匠们,如雨果、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等。他们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巴黎的、和社会风貌。
在跨越地域的文艺碰撞中,无论是上海的繁华还是南京的历史底蕴,都在艺术家和作家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郎朗与苏童分享了各自对于城市的情感和认知,同时也讨论了如何通过艺术和文化来推动城市更新。
两位艺术家的城市观念反映出文化的多元性。对于上海的开放和多元气质,郎朗表达了喜爱之情;而苏童则将南京比作风格的乐器二胡,具有独特的韵味。
面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两位艺术家探讨了如何保持城市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问题。他们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至关重要。
艺术与生活——文化流动中的无形之力一文中的提到关于建筑的可见与文化的不可见性引发了关于城市文化与艺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思考。不论是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信息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浮躁情绪,都凸显了严肃文学和古典音乐等深度的文化形式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但深度和长度的内容仍然有其受众。正如郎朗所说,“即使人们在信息获取上更加短暂和快速,我们仍然需要深度的作品来让人心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