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意味着什么意思-冬至的寓意和象征意义1
冬至,虽未明示冬天的起始与终结,却是我国传统节气中的重要一环。其背后蕴藏的深意远超过简单的节气标志。
冬至时节,当太阳黄经达270°时,便迎来了数字9的起始。对于它的起源及意义,您是否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呢?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位成员。它通常发生在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将经历一年中最漫长的夜晚和最短暂的白天,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最冷的一天。在冬至之前,地面仍在累积热量,为随后的严寒季节做准备。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将其视为一个大节日,因此这一天被冠以众多名称,如“冬节”、“长至节”、“子年”等。在春秋时期,人们便开始庆祝冬至。周朝时期,节气被正式认定为节日,举行了众多的祭祀活动。尽管到了清朝,部分节日的祭祀活动有所变化,但人们仍会通过享用传统食物来庆祝团聚。
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不仅象征着冬天的来临,也代表着一年的终点。家庭成员会在这一天在一起,共享团圆饭。随后的日子里,白雪皑皑,冰封河面,寒气逼人。
虽然西周时期冬至并未被单独列为节日,但其意义与现代的新年颇为相似。在汉武帝的时代,虽然冬至不再是一年的开始,但它依旧是阴阳自然转换的关键时刻。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冬至后地球与天空充满活力,代表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冬至被视作吉祥之日,人们常在此日举行祖先崇拜和家庭聚餐等活动。冬至也被称为“小年”,寓意着新一年的临近和与旧年的相似重要性。
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重要日子。皇帝会在城外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则会向长辈致以敬意。如今,人们依然遵循祖先的传统,在冬至日祭祀祖先,祈求来年的平安。除此之外,吃饺子、吃羊肉等习俗也得以保留。
在姑苏地区,冬至夜有着独特的传统——品鉴冬酿酒。这种酒以糯米或黄米为原料,辅以桂花酿造而成,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之一。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圆满”。民间有句俗语:“吃了汤圆大一岁”。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烧腊是冬至的必吃美食。晒制好的烧腊在两广地区的餐桌上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寓意着加菜添岁。在吴川地区,人们有吃姜饭的习俗。
宁波人则在冬至这天必吃番薯汤果。番薯与“翻”同音,意味着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个头虽小,但同样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在做汤果时,宁波人习惯加入酒酿以增添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