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类有哪些-动物五大类分别是什么
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界、门、纲、目、科、族、属、种。以智人为例,我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族、人属、智人种。
生物大灭绝并非指单一物种的消亡,而是指整个生态类群,甚至更广泛的生物的灭绝。比如,我们熟知的恐龙大灭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在恐龙时代,不仅仅是恐龙灭绝,还有其他目类的生物也遭遇了灭绝的命运。
科学研究揭示,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某种周期性,大约每6200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地球历史上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意味着地球曾有六代,但前五代都因生物灭绝退出了舞台。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在地球的40亿年历史中,首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约4.4亿年前,这次事件被科学家称为“奥陶纪大灭绝”。当时的地球,由于臭氧层尚未形成,太阳的紫外线可直接照射至地表,对生命构成威胁。
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是主要的生命形式(少数生物已尝试登陆),因此海洋无脊椎动物成为了当时的“第一代霸主”。由于全球气温骤降的变冷趋势,85%的生物遭到了灭绝。
大冰期是地球温度变化的一个周期,期间全球气温降低,海洋可能被冰封。奥陶纪便处于这样的大冰期之中。冰河时期的出现导致海水大面积冰封,进而引发了第一次地球生物大灭绝。
进入泥盆纪晚期,即约3.65亿年前,鱼成为了地球的霸主。在这个时期,两栖动物和脊椎动物开始出现,植物也开始向陆地发展。泥盆纪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近65%的生物消失了。这主要与超级地幔柱引发的超大质量火山爆发有关。
火山喷发出的高温气体融入海水,造成海水沸腾和生物的大量死亡。岩浆使海水酸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许多不适应的生物被淘汰。
此后,地球在约2.5亿年前迎来了第二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这次事件中超过96%的物种消失了。地质活动频繁和自然灾害被认为是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再后来是三叠纪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以及我们所熟知的恐龙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三叠纪的大灭绝原因尚不明确,而恐龙的灭绝则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
小行星在进入太阳系时可能因引力作用与地球相撞。虽然地球有木星等大质量行星的守护,但偶尔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如今我们已经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未来是否会有第六次?这是一个无法准确预测的问题。地球生态环境的波动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可能对地球的未来产生影响。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护环境、提高科技水平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或许能提高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