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说乎前一句是什么 不亦君子乎前一句


《论语》当属大家所熟知的孔子言论之宝库,也是儒家文化的璀璨明珠。您是否真正领悟了书中的开篇之语呢?不少人在理解上其实存在着偏差。

书中起始段落如下:

孔子言道:“学而不时习之,不亦乎乎乎?”言及有志同道合之友自远方来,非乐乎哉?然于人之不知而不愠,岂非君子之行也?

此段话,对于大众而言,可谓耳熟能详,常被引用与提及。《论语》的这段文字,虽然大家对其内容颇为熟悉,但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却可能不尽全面。先让我们看看通常的解释: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种愉悦吗?

乍看之下,这样的解释似乎没有问题,但深入思,我们或许能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学而时常温习,固然没错,但关键在于学与习之间的关联及其带来的愉悦感。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因学而后习,故而生愉悦之情。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对于那些天生热爱学习、热衷读书的人来说,或许能够适用。然而孔子在这里所描述的是更为普遍的情况。这样一想,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学而后习所带来的愉悦感的逻辑性呢?

再观后两句,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感到高兴。这是因为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孔子十分看重朋友的价值。朋友相聚,可以交流思想、谈论天下大道、社会之道,这其中的意义是递进的。正因为有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朋友的到来才让我们感到高兴。

反过来思考首句,新的理解浮现出来。学习之后,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愉悦吗?如此理解,在逻辑上是否更为通顺、更为容易接受呢?至于最后一句,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同样是一种君子的表现。这与第二句相呼应,若他人无法理解我们的志向和追求,那么彼此便不能称之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被误解所困扰,展现的是一个人的宽容、定力与品质。

谈及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时,我们不妨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字。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常常之意;二是恰当的时候。学而于恰当之时实践之、于现实之中检验之,岂非更加愉悦之事吗?将“时”字延伸解读,“时”亦有“时机”之含义。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握住时机展现自己、实现价值、无疑是一大乐事。

联结孔子生平所追求的学问付诸实践的理想境界而言观之他的游历各国的生涯都是在宣传其学术观点以期能被人所接纳及采纳设想如果他当时的理论能得到赏识和实施他将会有多么喜悦的实现之情。然当时正值乱世、非治世时期他学说过于理想化无法得以广泛施行故也可谓其“学而时习之”的“时”未至而今反观孔子之生平他绝非满足于仅凭研读而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他一生都渴望投身实践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