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作者-昭明文选作者简介


以“齐桓公”的典故为例,这句话以简短的文字描绘了齐桓公从困境中崛起,最终成为诸侯霸主的历程。而后再以“骊姬之难”的典故进行提示,每个典故都是原先需要数百字才能详细描述的故事的精简版本。这既是骈文内含的规范要求。

而其外在原因则与六朝时期的贵族文化密切相关。在六朝之前,有文章却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学意识;而六朝文化的特色则表现为清晰的文学意识产生。在这一背景下,文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而是更多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具体来说,六朝时期出现了“文”与“笔”的划分。从形式上看,“文”是韵文,注重声音和音韵;而“笔”则更侧重于实用性和功能性。这种划分逐渐被扩大和延伸理解。在此发展之下,《昭明文选》应运而生,并达到了顶峰。

《昭明文选》的编纂及其书名中的“文”字所指涉的内容,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考量。昭明太子萧统在编纂时明确界定了哪些内容不属于他心目中的“文”。他指出,像儒家经典、诸子著作等虽具有深刻内容,但因其追求的不是文的修饰和讲究,故不在其选集范围之内。

相反,他所推崇的“文”,更注重文辞的细密和精致程度,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作用。这种文字的修饰和讲究,在贵族文化中尤为突出。贵族文化强调高度的辨别性和表演性,使得文字成为划分身份和背景的标志。骈文的架构规矩和大肆使用典故正是为了垫高解读的门槛,以区分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