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是谁提出的
翻译究竟应当怎样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究竟是应留存异国情调、再造原著神韵,还是应当融合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语读者的习惯方式呈现?换句话说,译本应更像目的语本身的创作,还是更像翻译的产物?这个问题历来都是讨论不休的焦点。
实际上,这涉及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翻译术语,是由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的。
那么,归化和异化究竟是什么呢?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谈及翻译的两个方面:“一需力求易解,一需保存原作的丰姿”。这种思想与归化和异化的理念有共通之处。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翻译策略,它们并不存在绝对的形式。它们在翻译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归化”与“直译”,“异化”与“意译”有何不同?
1)直译和意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而归化和异化则是翻译策略的层面。策略指导方法,即在归化或异化的指导下,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意译或直译。
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直译与意译则互为辅助、相互渗透,共同为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