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的意思-囿于方寸之地什么意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并安住的境界,志意坚定;志意坚定,然后才能虚静恬淡,不为外物所扰;虚静恬淡,然后才能随其所处而身心俱安;身心俱安,然后才能凝思感物;凝思感物,然后才能有所得而进入至善的境界。万物有根本与末端,万事有起始与终结。知道止于至善的先后次序,就接近道了。
【注释】
[1]总说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对“止于至善”的解释,以及朱熹、王阳明等学者对《大学》中相关内容的解读,都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即认识到应止于何处,是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2] 知止
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提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即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明确认识到应该止于何处。其他引述如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等也强调了“知止”在修养身心中的重要性。
[3] 定而后能静
这里的“定”是指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易·坤》中的文言说明,这种平静并非完全不动,而是在动态中保持稳定和秩序。
[4] 静而后能安
“静”是内心平静的状态,“安”则是随遇而安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养成需要经过内心的平静和定力,方能达到随遇而安的境界。
[5] 虑而后能得
“虑”是指深思熟虑,“得”是指得到正确的结果或结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或结论。
[6]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无论是事物还是事件都有其起始和终结,都有其本质和表象。这告诫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他注释:
《庄子·天道》中提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是达到“知止”、“定”、“静”、“安”境界的重要方法。只有内心虚静恬淡,才能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达到内心的平静和随遇而安的境界。
《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也与“知止”有密切关系,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