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叫什么-老子又叫什么
在古代思想的长河中,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并驾齐驱,共同塑造了文化的基石。在《史记》的记载中,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
《孔子世家》洋洋洒洒,用近八千字的篇幅,从孔子的诞生到其离世后的事迹,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甚至详细到可以编纂成一份年谱。与此《仲尼弟子列传》亦占有六千多字,其中列举了七十余位有名有姓的弟子,堪称详实。
然而老子的记载却相对单薄。他被编排在《老子韩非列传》的合传中,这篇记载老子、庄周、申不害和韩非四人的合传文章总计只有两千余字,其中老子的部分仅五百字左右。即使剔除“孔子适周”向老子“问礼”的近两百字描述,老子的纯粹传记依然显得简略。
关于老子为何被称为“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详述,这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和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源于李耳出生时的特殊情况:其母怀胎八十一年才生下他,且一出生便满头白发,因此得名“老子”。
另一种解释则源于唐代的张守节和张君相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子”是号而非名,其中“老”可训为“考”,“子”则有“孳生万理”之意。尽管有人对“考”的解释有所质疑,认为其更多指向老迈、年纪大之意,而非考证之“考”,但这依然不影响其作为解释的一种可能性。
还有蒋伯潜的观点认为,由于老子本是一位隐君子,“以自隐无名为务”,故人们多不知其真实姓名,只因其年老学者形象而泛称其为“老子”。“子”者如现今所称的“先生”之意。
再从老子的名字来看,“聃”更可能是他的字而非谥号。名耳与字聃的关系紧密,符合取字的常规习惯。老子在周朝担任的是“守藏室之史”的职务,可能并无谥号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