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概括-风雪山神庙简介100字


人们向来赞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之景的刻画。作品之中,不仅仅风雪引人注目,还有那火光、酒店、古老、疏林与草屋,甚至连同毡笠、花枪与葫芦等物品,皆被描绘得盎然、色彩斑斓且生机勃勃。这种描述仿佛令整个环境也如人物一般“跃然生动”。从而为作品烘托出独特的氛围,营造了情感与景色交融的艺术境地。

作品中的这种凄凉场景,是通过主人公林冲的视角与感受来呈现的,这使得其显得尤为真实动人。例如,对于“天寒”的描绘,先是描述了林冲在风雪中艰难前行以及老军借出火盆取暖的情景,着力渲染了寒意之深。接着再写林冲虽烤火却仍感寒冷,以“身上寒”来衬托“天寒”的强度。正因为烤火无法驱散寒意,林冲才想到以饮酒来御寒,这种以“心上寒”进一步强化“天寒”的效果,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使景物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衬托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绪。

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景物描写也在不断变化。其中,“雪”与“火”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雪,多被视为表现人物外部环境的主要元素;而火,则更多地展现了人物内心起伏的变化。全文中,“火”的描写多达十六处。

当林冲得知陆虞候企图加害于他的消息后,他的情绪发生了剧烈变化。他愤怒地购买了解腕,防备于身。几日寻不见陆虞候,他的心也开始变得消极。这一段描写,既为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铺垫,又与后面陆虞候等人在古庙前的行为相互呼应。可以想象,当林冲亲耳听到陆谦的时,那些深藏心底的怒火将再次燃烧。李小二的“知恩报恩”与陆虞候的“忘恩负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林冲后续报仇行为的正义性。

草料场中的火光,“刮刮杂杂”地燃烧着,这正是林冲内心怒火的外在表现。在这烈火之中,林冲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从杀死仇人到醉卧雪地,林冲的性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得更加果断、大胆,甚至有些粗犷。此时对“火”的描写,也反映了这种新的性格特征。

大雪纷飞的环境中,林冲的内心与外界景物交相辉映。破屋中的火光,不仅明亮活跃,也反映了林冲内心的坦荡与释然。这种人物情绪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使景物有了生命,强烈地衬托了人物的心境。

茅盾曾说:“作品中必须写到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紧密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在“风雪山神庙”这一片段中,景色、风光、物态都融入了人物的思绪、情感和动作中。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达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