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其所不能的曾 曾益其所不能的益字什么意思


探索“曾益其所不能”的深意时,有学子提出疑问:“‘曾’字通常被理解为‘曾经’,但为何与‘益’字结合后,其意义和读音似乎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疑惑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共鸣,显然,对“曾”字的深层次含义进行阐释是必要的。

从文字的起源看,“曾”字源于“甑”的象形,甑即带有箅子的笼屉。在甲骨文中,下方的“田”字形象地描绘了箅子的模样,而上方则像是箅子上方升腾的热气。随着文字的演变,金文中加入了盛水的锅的形象,而到了小篆阶段,锅的形象讹变为“口”或“曰”,字形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字的演化过程。

如同陶器制作专家的部落首领被称为“陶”,射箭技艺高超的部落首领被称为“羿”,同样,擅长制造灶具的部落首领则被称为“曾”,后来发展为古代的“曾”国。这种灶具在古代社会中常被用来置于锅上使用,“曾”字的本义也包含了“增加”的含义。

食物最初是直接置于火上加工的,但随着烹饪工具的进步,锅与甑的结合使得食物与火的距离有了间隔。这种间隔不仅使得食物更加美味,还引申出了“隔两层的亲属关系”的概念,如曾祖与曾孙的称谓。

当我们明白了“曾”字与笼屉的关系后,便不难理解当加热食物较少时,使用一个“曾”即可;而当食物量较多时,则需叠加多个“曾”,以产生层次感。按照音义对应的原则,“曾”与“层”在同义同音的关系下甚至被认为是通假字。

在古诗文中,“曾”字常用来表达层次感,如陆机的《园葵》和杜甫的《望岳》。“曾”还引申出“原先、过去、以前”的含义,进而衍生出“曾经”这一义项。这在《江南好》和《永遇乐》等词中均有体现。

学生们在听闻解释后逐渐领悟,“原来‘增加’是‘曾’字的本义之一,而‘曾经’则是其衍生出的新意。”这样的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文字的理解,也增加了他们在阅读古籍时的乐趣。

(柴海军/文)

此文节选自《教师报》,发表日期为2022年11月30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