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儿歌有哪些-儿歌《四季歌》歌词
关于小学一年级课文《四季》的教学思考
亲爱的教育同仁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四季》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掌握节奏的重要环节。采取师生“对读”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停顿和节律,又能增强课堂互动性。
在“对读”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重复多次。例如,首次读文时,教师读“小芽/尖尖”,学生接读“他对/小鸟说:”,教师再读“我是/春天……”如此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这里的停顿不是简单地跟在主语后面,而是为了增强语感的活泼性和期待感。每一处停顿后,都应留有期待的空间,让听者有所期待地听下去。
二、写字教学
教材对写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其中还附有笔顺图示。笔顺的安排体现了时间之美,写字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好看”(空间之美)。教师需重视笔顺的教授过程。
在教授笔顺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其规律,如“从左到右”,“先上后下”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
三、古文字的运用
对于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在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本课而言,更宜侧重于直观展示而非关键词“季”的深入讲解。
“季”的甲骨文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一定的引申关系,讲清其中的引申逻辑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讲清楚,那么直观展示甲骨文“季”对于本课的阅读主题“四季”并无太大助益。
四、课文内容审美与创美
课文的主体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性的审美和创美活动。在逐段阅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简笔画创作,并与书上的彩图有所区别。
学生可将自己的画作置于课文的空白处,教师则可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完成后,学生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五、古文字的识别与审美思维训练
教师可以出示排序混乱的甲骨文“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分辨,并重新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字所代表的季节及其对应的自然景象,如甲骨文“春”描绘的是草木发芽,“夏”描绘的是太阳下的热气,“秋”描绘的是响亮的蟋蟀,“冬”描绘的是果实的收藏。
六、时空性审美与逻辑训练
教师可以问学生:“春夏秋冬,你最爱哪个季节,并说说原因。”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进行时空性审美及原因、逻辑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听一首儿歌《四季歌》(日本版)作为本课的结束。
希望以上的教学设想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欢迎各位提出宝贵的疑问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