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电子式-氮气的电子式
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氮原子的结构特点为最外层拥有5个电子,由于其不易失去电子,因此常通过获得3个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
预测氮元素的性质:氮原子倾向于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即共价键)与其它原子结合,构成物质。
氮元素的存在形式:
氮气是游离态氮元素的主要形式,以分子状态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约占空气体积的78%。
而化合态的氮元素则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以及土壤和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如硝酸钾和硫酸铵等。
氮元素的重要性:它是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对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氮肥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氮气的特性: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及氮气分子的结构,可推测氮气分子的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来断开,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通常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也不能被生物体直接吸收,但在工业上常被用作保护气。
氮气的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氮气获得足够能量后,其N≡N键会断裂,进而与金属或非金属物质如镁、氢气、氧气等发生化合反应。
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及其反应:上述反应中涉及到氮气与其它物质间的化合价变化。当氮气与金属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而与氧气反应时,则表现出还原性。所有的这些反应都能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方式:除了自然固氮如雷电和豆科植物固氮外,人类还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人工固氮。工业上最重要的固氮过程是合成氨,即用氢气将氮气转化为氨。
关于NO和NO2的性质:
NO在通常情况下容易被氧气氧化成NO2,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这一现象常用于NO的检验。
NO2溶于水时会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收集方法建议:一氧化氮一般用排水法收集,不宜用排空气法;而二氧化氮则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一般采用瓶口向上的排空气法。
实验操作与观察:在一支注射器中充入一氧化氮并吸入水后,无明显现象;但再吸入空气后,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再振荡注射器,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且气体体积缩小。
实验结论:N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而NO2则能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的NO并导致气体体积减小。
进一步思考与措施:若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为硝酸,可继续通入过量的空气以氧化一氧化氮并使二氧化氮溶于水。这样的循环过程在工业上对生产硝酸具有启示意义。
工业生产硝酸的要点:在工业上,只要提供充足的氧气,便能实现NO或NO2的完全吸收并全部转化为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