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特产有哪些可以带-包头最出名三个特产
文化包头
当时光的韵律轻拂包头的大地,让温暖遇见寒冷,化作淅沥的雨;当岁月如春遇见冬季,化作时光的见证。如今,【文化包头】栏目遇见包头发布,又将会带来怎样的精彩呢?
【文化包头】栏目是包头发布与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手打造的特色文化栏目。它旨在让每一位包头市民共同感受、共同挖掘、共同被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动。
探秘老包头的独特魅力
提及今日的包头产业,许多包头人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对于老包头的那些传统特产,你又了解多少呢?
三蓝地毯的传奇
包头是内蒙古最早开始羊毛织造地毯的地区之一,源于清代同治年间。以土蓝靛染成的深蓝、浅蓝、淡蓝三种颜色的毛线织成地毯,故称三蓝地毯。这种由土蓝靛染制的毛线历久弥新,触感柔软轻盈。
在旧时,每当有喜事或家庭乔迁新居时,新地毯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包头早期的地毯房如三合和等在当地享有盛名,而三蓝地毯更远销至京津等地乃至日本和香港。
油篓的记忆
昔日包头镇曾拥有四大篓铺,以福义、广义等为代表。油篓采用红柳编织而成,内衬白麻纸并涂以猪血或骡马血。其独特之处在于既不漏油又保持油味不变质,轻巧便于运输。此油篓成为油房、缸房乃至制酒房必备之选。
民国时期,有商贩利用包头油篓运输大量胡油至蒙古国。
巧夺天工的柿子铜壶
因其扁圆的外形如柿子而得名。当年,每把铜壶的价格大约为一两七、八钱银子。在同治年间,多家铜铺如大成玉等开设。此铜壶外观熠熠生辉,使用时间再长水也依然清甜无异味。
在民国初年,旅蒙商贩每年平均销售数千把柿子铜壶。
胡麻纸的奥秘
胡麻纸由废旧麻绳、麻袋等原料制成,质地坚硬而薄。有的胡麻纸甚至比现代用纸还要薄很多,而且不会晕染墨汁。
早在乾嘉年间,阎平安创办的包头纸房即已存在。随后的宝兴纸房、荣德纸房等则代表了当时包头造纸业的高度。该技术之精湛令业内人士引以为傲,“惹不起的纸房”之称由此而来。
皮毛贸易的繁荣
据记载:包头地处交通要道,连接东西两路,既有陆地车马之便又有水路舟楫之利。
京、津、陕、甘、新及内外蒙的货物往来均需在此中转集散。皮毛交易在严寒的冬季尤为繁荣,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皮毛交易市场之一。
《绥远志略》也载道:“每年都有数百万元的出口货以各种方式在此中转。” 体现了包头当时繁荣的商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