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我国古时,小暑节气被细分为三个阶段:“初候温风渐起,二候蟋蟀避暑于屋檐,三候鹰击长空。”这表明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凉风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热浪的风;在《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活动的句子提到了夏历六月,即小暑之时,因炎热而蟋蟀由田野转至庭院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过热而在高空活动中寻找阴凉之地。
小暑并非最热之时,却已标志着盛夏的到来。正如谚语所说,“小暑过后,天天热三分”,小暑之后气温明显上升,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天气的日渐炎热。
随着小暑的到来,江淮流域的梅雨逐渐结束。我国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开始迎来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降水;华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则处于西南季风的影响之下;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尽管这样的天气对水稻等作物的生长有利,但热带风暴和台风带来的降水也可能对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在某些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与南方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均势,导致锋面雷雨的出现。“小暑时的雷声,有时预示着‘倒黄梅’的天气”,意味着雨带可能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段时间。
在小暑时节,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大约在26℃左右,此时虽已进入盛夏,但还未到达最炎热的阶段。特别是在华南的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能会出现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都较高的情形,这对杂交水稻的生长不利。在布局作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气候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能出现霜雪,景象犹如华南的初春。
华南西部在小暑时节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而东部则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连晴高温天气。我国南方的这种东旱西涝气候特点对农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及早采取抗旱、防洪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也要注意防范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因为雷暴常与大风、暴雨相伴而来,有时还会有冰雹。
在过去的民间习俗中,小暑过后有“食新”的传统,即尝试新收的稻米。农民在收割新谷后,会做好饭菜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全家人共同品尝新酒等食品。民间还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说法。
民间谚语中也蕴含了智慧的伏天生活指南,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以及“头伏饺子二伏面”等。头伏吃饺子不仅是美味解馋,更承载了人们对健康度夏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