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8-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教材局发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提出了在年底前颁布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计划。这一变动,让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修订版即将面世,值得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聆听专家们的报告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变化并与同行们分享。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本特性的综现,它涵盖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人的行为(如思维和做事)紧密相关。它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发展性,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教育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三会”:

1.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和一般性。

2.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这展现了数学的逻辑推理和严谨性。

3. 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涉及到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和发展性,随着学段的提升,其表现形式更加一般化,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而在低学段,则更具体化,更侧重于意识的培育。

二、数学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表现差异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包括6个方面,初中7个方面,而小学则有9个方面,并且还特别强调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学段与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变化

(一)学段的新划分

小学阶段被细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

(二)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变化

1. 四个内容领域仍然保留。

2. 每个领域下设有主题,其中主题的设置有细微的调整,如增加“数量关系”和“尺规作图”,整合“数与运算”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调整“常见的量”至“综合与实践”中,并强调了综合与实践的跨学科特点。每学期的综合与实践内容不少于10%,大约为8个课时,这要求教育者转变学习方式。

附录:史宁中教授的智慧箴言

1.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关键是要教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学完后对数学产生感觉。

2. 教材应明确讲解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及其关联的核心素养。

3. 课程内容修改后,小学数学学习时间可节省一年。这额外的时间应被用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