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班的一封信-如何和班沟通孩子的问题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及升入新年级的学生家长而言,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及时掌握孩子的校园动态,家长们需要学会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若能实现家校共同教育,那将是最理想的状态。那么,在众多教师中,我们该如何与不同类型的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呢?
心理学家曹马培昕为大家提供了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自孩子踏入幼儿园起,父母便肩负起一项新的使命,那就是与园方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在园内的表现。这需要我们结合老师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虽然许多家长都明白这一点,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他们往往只有在孩子成绩下滑、犯错或发生矛盾时,才会主动联系老师。
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空间,两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教师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教育方法;也能从教师处了解孩子在校的不同表现,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建议家长养成定期与老师沟通的习惯。沟通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家长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为了加强家校间的信息交流,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向老师汇报孩子的家庭情况。这可以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机笔记来实现。例如,分享孩子在家中的学习安排、参与的活动以及家庭互动的感受等。家长可以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可以通过班级的沟通群来获取这些信息。
在为孩子提供家庭学习辅导时,家长不应闭门造车。他们应该积极咨询老师孩子的实际学习问题,并尽可能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位置和状态。尽管“双减”后不再提倡排名次,但竞争依然存在。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对于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家校间的有效沟通,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内与教师进行沟通,还要延伸到学校外的各种课程和活动。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师,家长也应进行定期的沟通。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参加课外班后立即离开,而是选择旁听课程。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进度和教师的专业程度、才华水平及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客观的判断力。他们无需具备专业知识就能判断出教师的教学是否有章法、是否有专业才华和责任感。家校双方应全面了解并整合教育资源和方法以实现因材施教。
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时,家长的态度应是“家校配合互助”,而非让老师承担孩子的所有小缺点。在与老师沟通时,应简明扼要地介绍“孩子最棘手的问题”,并明确说明自己愿意配合教师的任何需求。
在与老师交流时还应多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交往圈子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沟通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电话、视频语音以及面对面交流等。在面对交流上的分歧时家长应学会包容并理解人无完人的事实由于教师教育水平的差异出现不足或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时刻维护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避免在孩子面前经常提及对老师的不满。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紧作与互动双方缺一不可无论在哪一方面缺失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应与教师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形成合力从习惯养成、品德教育、性格培养等多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