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入伏-2025年伏天共多少天


导语:明日将进入伏天,今年“三伏”共40日,传来三大消息,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今年7月15日,我们将正式踏入长夏时节——被古人按阴阳五行划分的“三伏天”。

三伏天虽不在二十四节气之列,但它的时间并不固定,而是通过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结合来确定。这一时段始于小暑大暑之间,结束于处暑前后,是每年最热的时候,雷暴、高温、酷热及台风也最为频繁。

在我国历史中,关于“伏天”的记载和计算方法已经流传了很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德公二年初作伏词,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自秦德公之时,故称初伏。”从这可以看出,“伏”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676年的秦德公二年,意指隐伏以解盛暑。

古人计算三伏天的方法简单明了,仅需记住“夏至三庚数头伏”七个字。这即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

今年的三伏天延续了近十年的趋势,再次以40天的“加长版”呈现。初伏为7月15日至7月24日;中伏为7月25日至8月13日;末伏则在8月14日至8月23日。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开始的十年间,连续的“三伏”都是40天,但这一记录在明年(2025年)将被打破,明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

在历书中,“三伏”被描述为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按照传统立法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而中伏的长度则视情况而定,可能是10天或20天。今年中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长度为20天,因此加上初伏和末伏的天数,今年的“三伏”总计40天。

从公历的月份来看,“三伏”时期大致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下旬,这正是我国北方降雨较多的时段。这段时间虽然高温高湿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也需要提前防治病虫害。

提及今年的三伏天,老人言其中有三大与往年不同的“坏消息”,让我们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三大变化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详细解析一番。

那么,什么是“早入伏”和“晚入伏”呢?

根据民间的判断方法,“早入伏”指的是“入伏”这一天落在农历五月份,“晚入伏”则是指这一天落在农历六月份。今年的“入伏”时间在公历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十,因此我们迎来了“晚入伏”。

还有一种判断方法是根据夏至到“入伏”的时间长短来划分。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日需经过15天,“入伏”则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因此从夏至到“入伏”,大约需要经过20至30天的时间。以今年为例,夏至在6月21日,“入伏”在7月15日,正好是25天的时间差,所以今年是“晚入伏”。

俗话说“早入伏凉嗖嗖,晚入伏热死牛”。今年属于“晚入伏”,根据这句农谚,我们可以预见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会异常炎热。

关于今年“入伏”是农历六月初十这一日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数字为偶数,因此被归类为“母伏”。老话说:“下破公伏头,晒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炕头起蘑菇。”若在母伏期间下雨,则预示着接下来的阴雨天气较多,甚至可能引发大水或洪涝灾害。

在此特别提醒四川地区的读者朋友们注意当地的天气变化。四川地区有一句农谚道:“入伏逢单放火烧山;入伏逢双水淹谷桩。”这意味着如果“入伏”当天的日期为偶数,四川一带可能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