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停顿的四种类型
草书艺术之美,多藏于法帖之中。停顿、顿挫与休止,为草书之精髓,于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及黄庭坚《诸上座帖》中均有体现。每位书法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其风格,而这种方式的差异,正体现在这些停顿、顿挫与休止之间。
怀素《自叙帖》的局部,展现了草书的独特魅力。宋代书法家吴说所创“游丝书”体,将草书的流畅与连绵理解为一脉相承的线条,即使是在草书已臻成熟的宋代,仍有人对草书的连绵产生误解,误以为将每一条线条连在一起便是流畅与连绵。
深入思考这种对草书流畅与连绵的误解,对于我们理解书法的流畅度及停顿、顿挫与休止具有深刻意义。细想之,若全为连绵不断的线条,反会给人一种不连贯之感。唯有善于处理停顿的线条,才能在视觉上展现出连绵的意境。连绵不仅是形态的展现,更是气势的流转,真正的草书所追求的是连绵的气势,而非无止境的连续。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越是有停顿,且停顿技术高超,所展现的连绵感觉就越强;相反,若是无停顿,看似所有的线条都连在一起,却反而没有那种连绵的气势。对于停顿、顿挫和休止的研究,成为了理解草书的关键。
在进行类型分析时,我们以怀素《自叙帖》为依据,将其分为五个方面:起笔到收笔的停顿、行笔过程中的突然停顿、连绵线条的骤然停顿、线条转折过程中的转向停顿以及空间停顿与线条停顿的关系。
0.1. 起笔到收笔的停顿。每一根线条都有起笔与收笔的过程,收笔时往往有停顿的存在。字帖中有的地方看似停顿却并非真正的停顿,这需要细心体会才能理解。
0.2. 行笔过程中的突然停顿。如在写魏碑线条时,行至中途笔忽然停止或改变方向,这是行笔过程中的一种停顿方式。“顿挫”实为两个动作组成,“顿”即直接停顿,“挫”则是在停顿基础上继续前行。
0.3. 连绵线条中的骤然停顿。在怀素《自叙帖》中可见如急风骤雨般的连绵线条中,某一段会出现出乎意料的停顿现象。
0.4. 线条转折过程中的转向停顿。在唐楷中尤为常见,因为线形的变化为我们判断其是否为停顿提供了依据。而草书中虽然线形粗细变化不大,但这种停顿仍很明显。
0.5. 空间停顿与线条停顿的关系。字与字、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空间关系也体现了停顿的存在。空间停顿通过线条的停顿表现出来,使我们对结构和线条的停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上这五个类型的分析只是基础分类,要达到更高层次的分类还需深入研究。从怀素《自叙帖》中找出这五种类型的例子进行重点分析和解释是必要的步骤。例如,“杖”字的横笔收笔和捺笔收笔可视为起笔到收笔的停顿的例子;“语”字的言旁转折和斜笔收笔处则体现了行笔过程中突然的停顿等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判断是否为真正的停顿不能仅凭线条是否断开来判断,“断不等于停”。这种对草书中停顿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我们的书法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空间停顿与线条停顿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它们在结构中的体现方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