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最火的三句名言
尼采诞辰周年纪念日如期而至。这位德国哲人,在思想界享有盛誉,其作品在也广为流传,译本不胜枚举。回顾尼采的生平,我们不能不提2016年著名学者孙周兴的杰作——他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权力意志》三部经典作品进行了精确的中文翻译。
孙教授的译本既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体现了汉语的优美。除了翻译作品外,他还深入研究尼采的思想,创作了《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一书,构建了完整的尼采思想体系。此书于2016年由上海出版社首次出版,我们在此引用孙教授的序言以作纪念。
接下来,让我们以三句话来一探尼采的整体思想。
尼采的创作生涯长达约20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有趣的是,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发布之间都有着大约6至7年的间隔,展现了他思想运动的独特节奏。
早期尼采的作品如《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考察》等,他借助希腊悲剧探讨了艺术文化的本质。他推崇融合“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希腊悲剧艺术,并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考察。这一时期的尼采对瓦格纳的音乐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通过瓦格纳的音乐复兴悲剧文化和欧洲精神。
进入中期,尼采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相继推出了《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和《快乐的科学》等著作。这些作品主要揭示了“颓废”现象及其道德和根源。特别是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对教的指责达到了极致,喊出了“上帝死了”的震撼之语。
到了晚期,尼采的著述更加丰富。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和遗稿《权力意志》等为代表的作品,展现了他哲学的顶峰时期。尼采在这个阶段提出了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解答,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诊断”和“疗法”。他的“虚无”命题传达了他对文化的基本看法,而他的“超人”“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等概念则构成了他思想方案的核心。
尽管尼采三个时期的思想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并未形成断裂,而是一种连续的推进。这推进的核心就是关于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和真实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种文化和人性的可能完美状态,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看出,尼采的思想并非空泛之谈,而是深切关怀着当下文化和人类未来生活的。
那么,能否用更直白的话语来阐述尼采的思想要义呢?我曾经尝试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人生虽虚无,却充满意义;
二、文化或许虚假,但仍有其价值;
三、生命虽短暂,却坚韧不拔。
这三句话实际上贯穿了尼采思想的始终。从他的早期作品开始,就一直在探讨这三点;到他晚期的《权力意志》哲学,依然没有离开这三句话的主题。
我在写作时,也试图以这三句话为逻辑结构来内容。第一编定为“虚无与意义”,第二编为“虚假与价值”,第三编则为“生命与坚韧”。就“虚无与意义”而言,叔本华、瓦格纳、苏格拉底和等人物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虚假与价值”中,我们将深入讨论形而上学、道德、科学和启蒙等四大主题;而“生命与坚韧”则涉及尼采后期哲学的主要内容。
尼采哲学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他认为尼采不仅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激进批判者,更是一位深具远见、关心人类未来的哲学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读尼采的思想。
延伸阅读:
《尼采》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
孙周兴 译
定价:202.00元
上海出版社丨2019年6月出版
国庆赠书活动礼品已寄出 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