斓开头的四字成语接龙


新学期的钟声已然敲响,孩子们欢欣鼓舞地捧着新书,校园里再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随着秋意的渐浓,全区各地的中小学校正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引领孩子们在书香中探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课堂上,老师以杜牧的《清明》为引子,开始了今天的生字教学。今日的教学重点为“明”字。在教学生拼写前,老师先让学生们齐声诵读这首唐诗,加深对“明”字的理解,并通过屏幕展示了甲骨文的“明”字,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到这一字的演进历程。

古人擅长观察,他们以太阳为最亮之象,夜晚以月亮为最亮之星。于是他们将表示太阳的“日”与表示月亮的“月”相结合,创造了甲骨文的“明”字。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作为内蒙古首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学习汉字起源、歌谣识字等多种方式,点燃了孩子们对汉字的热爱。

张欣老师分享道,孩子们能够从图片中简单易懂的方式理解到字的由来,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兰霞副校长也表示,学校通过经典诵读、古诗词背诵、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滋养着优秀传统文化。

杨奕鑫同学分享道,第一堂语文课从秋日诗篇开始引入,使他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的老师们还注重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将情境与角色融入语文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田朕老师表示,作为语文老师,他的目标是用文化感染学生,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在兴安盟突泉县哈拉沁福和希望小学里,语文阅读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阅读、写作、阅读分享等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

刘心雨同学表示自从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后,她的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在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里,学生们在操场上用诗词描绘家乡的秋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萨日娜老师解释说,这样的户外写诗课让学生们走出教室,用五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再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