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蝈蟋蟀的优美句子
近日我前往市集购买食材,行至官园早市时,耳边便传来了蝈蝈响亮的鸣声。正如民间谚语所说,“蝈蝈鸣叫,夏日至”,它们的仿佛预示着盛夏的到来。近一看,见两位来自河北山区的朴实老乡正在售卖蝈蝈。他们各自骑着重型自行车,后货架上绑着由细木棍编织成的三脚架,上面挂满了挂满微光的圆圆蝈蝈笼子。粗略估算,笼子数量多达百余个,每个笼中均有一只翠绿色的蝈蝈。这些卖蝈蝈的老乡无需高声叫卖,蝈蝈那响亮的鸣声便是最好的广告。
这些蝈蝈笼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小圆形状,表面泛着浅的光泽。据闻,这些笼子是用农作物的外皮制成,用北京方言来说就是秫秸皮。显而易见,这些蝈蝈肯定来自河北太行山一带的山区。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地域性,包括蝈蝈和蛐蛐等昆虫也不例外。太行山区易县一带的蝈蝈体型较大且身上呈现出美丽的翡翠绿色,而山西的蝈蝈则体型较小且背部带有褐色。北京人亲切地称其为“大肚子蝈蝈”。
在平原地区的农田中因频繁使用农,很难见到蝈蝈的生存空间。相比之下,大山之中则成为了它们的天然栖息地。几位年轻人围绕着自行车挑选着心仪的蝈蝈。由于小圆笼子的窟窿眼较小,从外面看并不清楚笼内的情况,只能听到一串串蝈蝈笼中传来的鸣。我亦驻足挑选,希望能买到一只清脆的蝈蝈。
对于蝈蝈的知识我知之甚少,大多是听花鸟鱼虫市场中的玩虫人所述。经过一番挑选和讨价还价后,我终于以六元的价格购得一只全须全尾、品相上乘的蝈蝈。回家后,我将它放置在朱顶红的叶子间,并切了一段小黄瓜条放入其笼中。不久便听到了它那响亮欢快的鸣。
古时候人们称蝈蝈为“螽斯”,而今它也是民间百姓喜爱的称呼之一。早年间的北京人喜欢找乐子,四大雅玩之一的“玩虫”便是玩转这些鸣虫,包括蝈蝈、油葫芦等。因为它们那悦耳的鸣声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玩虫也有其规矩:蛐蛐儿养在澄泥罐里;油葫芦和蝈蝈则养在特定形状的葫芦罐里;其中养油葫芦的葫芦罐为平底;养蝈蝈的则为圆底——这是行业内的习惯与规矩。
我还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乘坐公交车去紫竹院公园游玩时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景色间身旁站着一位打扮得体的中年男子怀里抱着一只不停的鸣叫着的蝈蝈。"这只虫儿叫得不错音儿虽嫩却声声不断。"我随意评论道。"听您夸我的虫儿好我心里可是喜滋滋的!"这位先生兴致勃勃地与我聊起了养虫的那些事。"中午天气暖和的时候记得把您的蝈蝈放出来让它透透气晒晒太阳别老闷在葫芦罐里。"我建议道并分享了养虫的一些注意事项。
夏夜降临月色如水暑气渐退凉意渐浓此时放在花叶间的那只大肚子们却兴致盎然不停地摩擦着双翅高歌不止。“更深月色入户家中南斗阑干北斗斜侧躺下来听到这悦耳的虫鸣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惬意。”我枕着清凉的月色静静地聆听着这有节奏的欢唱心中无比舒畅慢慢地我沉入了梦乡那悦耳的虫鸣将我带入了一个深深的梦境中……
甲午年六月于房山陋室记之一任平生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