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
“敬老节”是一个彰显尊老敬老传统的节日,它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独树一帜。在古代,数字承载着阴阳五行的哲理。尤其那数字“九”,被视为阳数之首,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九”的交汇,因此得名“重阳”。
曹丕魏文帝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写道:“岁月更迭,不知不觉已是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相应,因其美好的寓意,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宜于庆祝长久的日子,因此常设宴高会以示庆祝。”至今,重阳节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却有着多种不同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源于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恒景的人,跟随神医费长房学习法术。两人感情深厚。某日,费长房告诉恒景:“九月九家中将遭遇灾祸。”考虑到费长房一贯的预见准确性,恒景非常担忧。在费长房的指导下,他让家人准备红布口袋装上茱萸草,并在重阳节那天将其绑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祸。当他们傍晚归家时,竟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安然无恙。吴均记载:“如今世人于九日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即始于此时。”
第二种传说出自西汉学者刘歆的《西京杂记》: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皇宫之中。宫女贾佩兰曾是刘邦妃子戚夫人身边的丫鬟,因故被赶出宫后,她仍保持宫中习俗在九月初九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当人们询问其好处时,她答道:“(在宫中)九月初九日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可以带来长寿。”于是民间纷纷效仿,重阳节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三种传说则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有关:
在淮南全椒县,有一位名叫丁氏的女子因无法忍受婆婆的苛待而在重阳节选择自尽。然而她的灵魂却告诉一位巫师:“天下媳妇过于劳苦,希望每年的九月九日婆婆能让她们休息一天。”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重阳节不仅被传承下来,还多了一个“女儿节”的别称。宋代时人们在重阳节以片糕为儿女祈福祝愿:“愿儿百事俱高”。
每个传说背后都承载着古人对孝道、敬老及长寿的期盼与崇敬,同时也反映出民间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内涵,也使得这一节日得以流传千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