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简短20字


今日,我翻阅了庭瑾所著的《思维导向的教育》。

在读到首章“我们如何思考”的第四节“思维究竟在何处”时,我有了些许感悟,略述如下。

一、内容概述

思维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间接且概括的反映,其基础正是源于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知识是思维发挥作用的基石。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记忆中相关信息量的影响。对于思维而言,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若缺乏知识经验,思维便难以有效运作。思维的发展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是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石。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样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只有在不断学习与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与发展。

二、个会

庭瑾的这本书旨在倡导“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培养会思考的学生,成就有智慧的教育”,这与我校学风建设的方向——好奇问、深思熟虑、乐于团结——不谋而合。不论是实施“双减”,还是推行高中的“双休”制度,的策略都明确指出: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依靠常规辅导成长的“应试高手”,亦或是仅有知识而无创造力的“书本的化身”。

对此,即便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学即教思维”的重要性,但并未忽视知识的作用。在AI时代即将到来的当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定力。

我的感触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那种拒绝盲目跟风、深入研究教学底层逻辑的认知:教学并非排斥掌握知识,而是要摒弃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已跟不上时代的教学观念。即使将问题局限在“教学为高分”的层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考试出题的导向已经变化。若忽视思维的训练过程,仅灌输结论,那么将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即使学生表面上获得了知识,但在真实的考场中,一旦题目发生变化,学生仍将不知所措。

从这一角度来看,叶圣陶先生一百年前所提出的“教材只是例子,学生需通过这个例子学会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观点,至今仍然适用。这不仅对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对其他所谓的“知识科”亦然。

我不禁回想起当年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尽管它因某些原因被放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其注重“即时反馈”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推进“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学本课堂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凡是成功的教学都是殊途同归的。符合规律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方式。

最后要说的是: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尽量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

《教思篇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