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良机的上一句怎么说


史话比干:忠诚之心,通与天地

成语“一窍不通”,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它源自《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中的记载,与商朝的忠臣比干息息相关。

在商王朝的末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朝堂之上,纣王沉溺于酒色,滥杀忠良。比干,作为纣王的叔父,曾辅佐先王帝乙,倾注毕生心血于。他心怀天下,却屡次陷入险境。

面对君王的,比干以赤诚之心劝谏。他如一位慈父般希望唤醒迷途的君王,但无奈君王已被的与谄媚所迷惑,听不进忠言。比干并未退缩,他深知沉默即是纵容,于是再次踏入深宫,君王回心转意。他的苦口婆心只换来冷漠的拂袖。

最痛心的时刻来临了,比干目睹了忠良之士因触怒君王而惨遭。他踉跄奔向摘星楼,跪在君王面前,老泪纵横地劝说:“屠戮忠良,动摇的是江山根基啊!”但回应他的只有纣王不耐烦的呵斥和宠妃阴冷的笑意。

在那个星光黯淡的夜晚,比干以死谏君,他的心被剖出,让天下人看到了他的忠诚。商朝的历史记住了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

商朝后,百姓没有忘记比干的忠诚。他们将摘星楼改名为“摘心台”,修建“忠烈坊”,以示纪念。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不仅颂扬了比干的品质,更是对那个时代的。

多年以后,孔子途经此地,对比干的遭遇深感惋惜。他长叹道:“若纣王心有一窍可通,比干何至于此?”他的话提醒人们:当一个人关闭了学习和接纳的心门,就如同七窍堵塞一般,既看不相,也听不进忠言。

这个成语“一窍不通”看似简单,却蕴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告诫人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纳不同的声音,让心灵保持通透。生活中,固执己见的人往往错失良机,而保持开放心态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比干的忠诚与勇气,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永远在历史的天空闪烁。

回顾比干的事迹,我们应当铭记:忠诚之心,通与天地。他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永远照亮了黑暗,提醒后人要珍惜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