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过元宵节的情景50字
冬日记忆
人至中年,我已从感受年味的喜悦者转变为创造年味的传承者。年,这是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庆典,从腊月伊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画上句点。
回忆童年,元宵节常常与开学的脚步相伴。那时的大街小巷,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商家店铺弥漫着喜庆的气息。我父亲的土产杂品店紧邻一家历史悠久的食品店。
南方人制作元宵,北方人则有自己独特的滚元宵技艺。一个“滚”字,道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提前准备好的各种馅料被团成小球状,随后在满是白色糯米粉的长方形簸箕中来回滚动。工作人员戴上手套,不停地这些小球,它们在翻滚中欢快地上下跳动,大约四五遍后,一个个圆润的元宵便完成了。
近年来,一些老店门前开始煮元宵供人们品尝。师傅们现场教授如何制作元宵,言谈间透露出一种亲切的,令人心生敬畏。这让我回想起了儿时那熟悉的年味和父亲的面庞。
小时候的我喜欢黑芝麻馅和桂花馅的元宵,咬一口,沙沙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回家后,母亲会烧开水煮元宵,看着它们像乒乓球一样在碗里漂浮,就像一家人紧紧相依的样子。
那时家中没有冰箱,每次购买的元宵数量都恰到好处。母亲会留出几个,第二天早上为我油炸。过了油的元宵,外层金黄,内里甜而不腻,香而劲道,让人食欲大增。
回忆起父亲的往日时光,他每月的工资并不高。但在节日前夕,他总会排队购买两袋元宵,晚上下班后骑着自行车给姥姥家送去,回来时已是晚上九点,脸颊通红。
临近正月十五,他骑着自行车带我出门看花灯。路上遇到各种表演队伍,我总会兴奋地往人群中钻。而父亲则喜欢与熟人交谈,忘却了时间。
有一次回家途中,我们忘记了捎带包水饺的面粉。虽然出了门,但我们却将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回家后被母亲数落了一顿。
节日总是让人思念亲人。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长大后我明白,无论聚散离合,那些小时候期盼的心情虽已淡去,却增添了几分惆怅。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记忆中有一个场景尤为深刻:锅里热水翻滚,像盛开的牡丹花。父亲在厨房煮元宵,喊道:“吃元宵了!”说罢,他端着碗进了屋。咬一口元宵,馅料,满口都是芝麻的香气。
如今,父亲已经离世四年半了。他的离去让“团圆”二字在我心中成为了一座精神的灯塔。从此,元宵节便与父亲的记忆紧密相连。
节日是亲情的刻度,是生命的年轮。年复一年,无论是欢快的庆贺还是离别的伤感,对我来说都只是人间的风景变换。
读过作家钟晓阳的《停车暂借问》,书中描述的赵宁静与表哥正月十五逛灯会、吃元宵的场景让我心生共鸣。虽然她回忆的是她母亲的老家辽宁抚顺的元宵节,但天下的欢乐都是相似的。
虽然欢乐过后会有离别,但行囊里装满了叮咛与祝福。看过世界各地的风景后,最终还是会怀念家的温暖与美好。
年二十八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父亲早班归来,屋里电视声音嘈杂。他催促着母亲加快速度准备下水饺。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原来是送快递的找错了地方。我醒了过来。
母亲说这是你想你爸了。我的心中涌上一股酸楚与孤独。
(本文作者为济南80后作家所著文章内容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