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的作用


一个不准确的测试加上不专业的解读,其潜在的危险性

如今,各类职业测验在学子与家长的高考决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少高中生会依据这些测验来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市场上的职业测验五花八门,涵盖了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甚至包括星座等。但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经常被问及:“这些测验的准确性如何?”我的回答往往都是:它们并不准确。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首先来看看高中学生小李所做的霍兰德兴趣测验的例子。这个测验在高中的选科系统中经常出现。然而小李的体验是:“测试并不准确。”她告诉我:“问卷上列出了很多职业名称,但我对其中的大多数只是一知半解,不知道真正的工作内容,只能靠想象来回答。测验结果推荐的某些职业我并不喜欢,也不清楚具体是做什么的……这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同时她还反映,指导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讲解了一下结果,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

这种情况其实在许多高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测验本身的问题。由于学生们的职业经验相对较少,这类测验最初是为成年人设计的工业时期测验,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的青少年。第二,缺乏专业的解读。如果老师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测试解释,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老师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之后我与小李详细解释了测验结果,尽管她的测试中多个领域得分相近,显示出她没有特别突出喜好的方面,但由于测试整体不具针对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她的真实情况。我们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去思考她的倾向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准确的测验加上不专业的解读是何等危险的事情。一个对测试理解不深的老师和家长可能会根据测试结果片面地决定孩子的职业方向。对于来说,性格测试等工具因为其相对稳定的性格倾向和较高的自我理解力而被采用。然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通过测试来寻找自我定位往往只能起到“标签化自我”的作用。

看上去科学的测评报告实际上只是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将人进行分类而已。而真正的距离青少年的潜在能力还很遥远。重要的是人的兴趣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大学生小杨的经历。他最初并不喜欢自己的遥感专业,甚至认为自己更适合做学生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想法和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他先是对学院的实验室参观活动产生了兴趣。参观遥感实验室时他看到了先进的技术和有趣的实验。这些经历让他开始对遥感专业产生了兴趣并想要深入了解。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学生工作中也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兴趣点。他发现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并开始享受其中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和经历对个人兴趣和职业选择的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塑造自己的未来。这也提醒我们测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在经历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的经历和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更加丰富和开放的世界观而不是限制他们的可能性。对于孩子来说积极探索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过程正如一句话所说:“不去观世界哪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