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一个时刻,我们的 90 后团队中有一位小运营伙伴找到了我,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反馈。我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说:“嗯,你们做得不错,很努力!”
没想到他却带着些许沮丧的神情回应道:“老板,现在的环境下,夸赞努力似乎被解读为一种贬损。往往只有当我们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赞美之词时,才会选择夸赞他人的努力。”
啊?是什么时候开始,“努力”这个词竟然被解读为了负面的含义?
虽然常言道“选择大于努力”,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拥有等同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努力才是最具价值的呢?
随着2021年的到来,在为自己设定新的努力目标之前,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新的一年可能会再次陷入无效的努力之中。
第一点启示:并非所有的努力都等价。
在一次知识付费平台的交流中,我提到需要助教帮助管理知识星球上的读书活动。
很快,有一个人给我留言说:“高琳老师,我来给你当助教吧!我一年能读200本书。”
你知道吗?比真懒更可怕的是假努力。那种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打卡而打卡的努力,一旦变成了表演形式,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除了能感动自己,这样的努力并没有实际的成长。就像在跑步机上奔跑却始终在原地踏步一样。这种踏步可能是因为方向不对、方法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内在动力。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努力呢?
有反思与复盘的努力。我常看到有人在知识星球上打卡读书、分享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但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的输出往往只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单摘抄,缺乏自己的思考。在我的知识星球上,我并不欢迎这样的“知识搬运工”。因为这种没有自己思考的读书方式,虽然可能产生新的知识,但不会带来新的认知,更无法将新的认知与自己现有的认知进行整合。真正的努力应该是有质量的输出。
以输出倒逼输入并没有错,但前提是高质量的输出。至于“输入”并不一定非得是读很多书,20本书如果能深入吃透就已经很不错了。永远不要用表面的努力来代替深入的思考。
我曾经看过一个比尔·盖茨的纪录片。他每年都会安排时间专门用来阅读文章和书籍,学习新技术,规划未来。这种习惯从20世纪80年始就一直保持。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无他那样奢侈地留出一整周的时间来阅读,但每天花10分钟进行反思和复盘总是可以做到的。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复盘都是非常重要的。失败时需要找出问题所在,以便下次做得更好;成功时也需要复盘,以便了解是如何成功的,这样才能复制这种成功。
有内在成长的努力。在一次公司的直播活动中,有观众问到如何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获得老板的认可。事实上,成长不仅仅是外在的改变如职位升迁等,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成长。比如你从胆怯变得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言,这就是一种内在的成长与改变。如果你在舒适区内停滞不前,没有外在和内在的成长,那么你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舒适区的陷阱。
再者是有明确目标的努力。在作为高练的过程中,我会引导被教练者识别出他们需要进行的改变。我会在纸上画出两栏:一栏是他们需要增加的行为(+),另一栏则是他们需要减少或避免的行为(-)。清除障碍的努力往往比单纯的多做些什么更重要。例如一个高管客户在与下属沟通时喜欢在对方犯错时说一些看似无伤大雅但却缺乏同理心的话。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决定少说或不说这样的话语后他的下属关系变得更加亲近了。这告诉我们除了多做些什么外少做些什么甚至不做些什么也同样重要。
总之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深刻内在剖析的努力只是用来安抚我们内心躁动的表面功夫而已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而那些经过选择后的努力则更有价值也更有可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成功。让我们在选择之后再去努力吧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