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得道高僧经过山林下一句


在求人与求己之间,我选择向内寻找宁静。

这是当下年轻人对文化的一种新解读,其热度不亚于任何流行文化,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趋势。

其实,年轻人游览,并非全然为了佛祖,更多的是为了寻找春意、解压、打卡和种草。不必担心他们会越来越佛系,失去生活的激情与动力。

他们如同古人一般,常常到观光旅游、放松心情。尤其在盛唐时期,全国上下寻仙访道,也并未影响那时的繁荣与进取。

年轻人游历南京鸡鸣寺,欣赏樱花盛开,就如同古人游历名山大川,体验自然之美。比如白居易与元集虚游大林寺,所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

又如杨万里在西湖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领略夏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这些游览带来的体验,就如同在忙碌与困苦中找到一丝闲暇与乐趣。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游览更是追寻传统文化的过程。在千年古寺中,他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还有传统文化的深沉与底蕴。

尤其在唐诗宋词的古寺中,闻鸟语、观泉声,尽是云水禅心。比如常建笔下的破山寺,静谧幽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孟浩然的大禹寺则显得高远出尘、幽深空寂。而王维在《过香积寺》中描述的禅意十足的游历,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李白笔下的蜀僧抚琴,琴声如万壑松鸣,令人心灵得到洗礼。而李商隐在寻僧悟禅中顿悟禅机,更是让人感受到禅意的深邃。

这些诗篇中的之游,无论是青山高耸、幽谷空翠,还是禅房花木、曲径通幽,都是诗人们在人生迷茫之时的开解与抚慰。并非消极避世的借口与理由。

如今年轻人热衷于之游,亦非消极避世之举。他们可以在游览中观景、怡情、解压,最终放下烦恼,继续前行。正如年少时的苏轼,游蕲水清泉寺也能高昂地吟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佛法虽深奥,却并非渡人之路。人们应在自我修行中找寻答案。年轻人短暂地在宁静中寻觅,他们会铭记:世界虽小如微尘,却仍有爱与憎的存在。而当他们经历千帆过尽后,也会明白: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道理。

之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他们在寻找自己、寻找生活的真谛和生活的乐趣之中获得了精神的提升和放松的体验。他们知道,只有放下过重的心灵负担后继续前行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