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折腰故事主要内容概括


“不屈于五斗之禄的傲骨”这一典故,原意是指不因微薄的俸禄而屈服于。

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的身上便演绎了这样一段故事。405年的秋天,为了生计,陶渊明返回家乡不远处的彭泽县担任县令。寒冬将至,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来到彭泽县视察。这位督邮性格贪婪且傲慢,他的到来让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刘云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差人去传唤县令陶渊明前来相见。陶渊明素来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顾,他厌恶的行为,对于这种借上司之名行号令之实的人极为鄙视。尽管考虑到上司的威严,陶渊明还是决定去见一见。然而在他即将动身之际,县更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大人,觐见督邮需着官服,束上大带,否则有失官体,督邮可能会借此大做文章,对您不利。”

这时,陶渊明终于无法忍受。他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低头!”随即,他果断地取出官印,将其封好。并迅速写下一封辞职信,离开了仅担任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之位。从此之后,他隐居南山,终身不再涉足。

后世人对于陶渊明这种不向低头的高尚品质深感敬佩。“不屈于五斗米之禄”的陶渊明名言广为流传,并被人们广泛引用。

——此典故出自《晋书·陶潜传》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