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先进事迹简介100字
贵州遵义深藏的草王坝村,昔日身处大山环抱之中,其贫困之名广为流传。那时的村民们面临着缺水的困境,全村近口只能依赖一口老井的涓涓之水。那井水混浊,难以下咽,而土地上也只能生长出耐旱的苞谷。于是,的苞谷沙饭成了村民们长年累月的食粮。山高石多,每一步的行走都需攀爬陡峭的山坡。只有在农历新年的大年三十,村民们才能期待着那碗难得的米汤。
时光回溯至1958年,黄大发被选为草王坝村的大队长。彼时年仅23岁的他立下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要让村民们过上吃大米饭的生活。这梦想犹如一把火,燃烧在他心中,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几年后,即1962年,草王坝村的引水工程终于启程了。计划把远处螺蛳河的水源引入村中,首要任务就是开辟一条长达百余米的穿山隧道。面对艰难的任务,黄大发身先士卒,率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凿开每一寸坚硬的岩石。经过漫长的二百多天努力,隧洞终于被打通了。由于水渠简陋无比,导致清澈的水流始终无法抵达草王坝。
在这个困局下,不少人已经对村里的引水工程失去了信心。黄大发并未退缩。他坚定地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将水源引入村中。最终在1992年,草王坝的引水工程再次启动了。这次的任务更为艰巨,需要跨越三座大山和三处险峻的绝壁。在绝壁之上作业如同悬在半空之中,脚下便是万丈深渊。
就连专业施工队也对此望而却步了,但黄大发依然不惧艰难。他以57岁的高龄系上缆绳,独自翻越悬崖峭壁。其他村民和施工队也受到了他的鼓舞,大家纷纷投身到开凿工程中。施工队在前开辟壁槽,村民们则在后方搬运土石,一起推进工程的进度。水渠如同凤凰涅槃般,在一寸一寸的前进中逐步成型。
时光飞逝到1995年,“生命渠”终于成功贯通了整个路线。这一工程穿越近10公里的坎坷路途,涉及三个村子的十几个村民组,要经过三重山峰、跨越三道险峻的悬崖峭壁。清澈的河水终于流进了草王坝村,给这个昔日贫困的村庄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奋斗了整整36年时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造福、为服务的精神。他的事迹犹如一个真实世界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为了理想和希望而奋斗的人。以血肉之躯开山修渠的黄大发支书用实干苦干的精神带领着乡亲们一起摆脱了贫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