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后半句怎么接
在2023年,青岛海洋大学的海洋碳中和研究中心正由其执行李智主导进行一系列海洋碳中和相关的实验。青岛海洋大学供图。
青岛青年报·青岛青年网记者 朱浩宇
在距离青岛海岸线近百公里的海域,三架代号为“海影”的海洋无人移动平台正在波涛中起伏,它们观测风云、探测深海,记录着关于海洋的动态信息。
这些新型的海洋设备能否经受住长期的稳定性考验?这是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无人移动平台研发团队近期关注的重点。
“此次海上实验历时近一年,主要针对‘海影’的续航能力及智能化自主避障功能进行测试。”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无人移动平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陈瑶看来,技术的不断迭代是常态。因为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攻关,“海影”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现在可以长时间续航、破浪深海……“我们每提高0.1海里的速度,都需要数年的努力。”
202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迎来其建校的黄金纪念日。自成立以来,学校积极构建具有海洋特色的综合科体系,致力于为培养海洋领域的战略人才,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的海洋学者们积极投身于海洋强国的战略之中,参与极地科考、巡洋护航等各项任务,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
青岛海洋大学的海洋无人移动平台研发团队正是其中的一股力量。他们研发的这款利用波浪动力驱动的无人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气象保障、水下目标探测、跨域通信以及海洋地磁调查等海洋领域。
“海洋设备的研发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我们在进行创新时,常常需要摸索前行。从材料选择到技术工艺,都是我们团队从零开始的研究。”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无人移动平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张华深有感触。
从初代的蓝精灵(MX1型),到次代的蓝宝石(MX2型),再到现在的“海影”(MX3型),这三代“海影”都面临着如动力转换、导航控制、高精度路径和自主避障等技术挑战。陈瑶解释道。
陈瑶专注于导航控制算法的研究。这就像是给“海影”设计一款导航软件,他如同远程的舵手,为它设定目标地点、规划航线,确保其自主航行至预定地点。“为了确保各类任务的精确执行,我们不断提高‘海影’的定位精度,使其能在几百米的半径内准确航行。”陈瑶说。
2019年,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无人移动平台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海上实验。青岛海洋大学供图
“海影”的体积与一艘小型皮划艇相近。在广袤的大海中,它如同一片孤舟在波涛中航行,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自2019年起,陈瑶及其团队便开始致力于此项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仿真实验、装备改良和海上实验等多种方式,他们帮助“海影”对抗风浪等外界干扰,实现了多项核心功能如故障自诊断等,使其在大洋中航行得更加稳定、快速和远距离。
目前,青岛海洋大学研发的“海影”最大航行距离已达1.7万海里以上,最长航行时间已接近两年。该团队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为支持我国海洋观测与探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去年底,我们研发的‘海影’可以以0.7海里/小时的速度在全球90%以上的海域自主航行。”张华说。
随着对海洋强国的推进建设,张华和他的团队深感他们的研发成果正在为的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支持。这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紧跟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需求,充分释放潜能为的发展做出贡献。”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研究中心的李智与张华有着同样的思考。培养人才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青岛海洋大学成立了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为己任的创新研究中心,为特色“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蓝碳方案的综合创新平台模型服务型技术的管理交流平台。
“‘双碳’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我们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李智带领着青年师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的实验室里珍藏着从海洋中取得的珍贵样品,包括南海的海底沉积物样本,”我作为这个实验室的带头人时常参考一些关于此类样品的早先分析结果。“现在我们以此作为教导工具指引学生深入研究并解析样本的各个方面特征——这也是对这一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该中心始终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