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有一个梦想原唱
《电磁奥秘与科学探知——记浙江大学一堂课》
薄薄的A4纸张,密密麻麻的板书,黑板间交错着教鞭划过的轨迹。近日,这一幕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堂上成为热点,引起了校园论坛的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点赞,“字迹清晰的板书真美!”“这才是梦想中的大学课堂!”
进入新的一年,“2024-2025学年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师优课免评’名单”公布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赫然在列。有幸我们得以一窥其背后的教师——胜教授,他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故事吸引了我们。
1. 矢志不渝的板书传承
从2008年开始,胜就坚守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讲台上,手中的教鞭和A4纸成了他推导物理公式的忠实伴侣。他介绍道:“我的导师孔金瓯教授,一个深受MIT(麻省理工学院)影响的学者,将写板书的习惯‘传承’给了我。”
孔教授在浙大任教时,常呼吁建设一个三面黑板的教室,以方便长时间书写。胜便是遵循这一传统,尤其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堂上,所有公式都能从基础一步步推导出来。他总是把麦克斯韦方程写在黑板左上角,以此为起点,展开整个课程内容。
“我们希望学生能跟上课程的节奏,参与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胜如此表示。
2. 互动课堂与学生共成长
在胜的课堂上,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他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电磁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每当课堂互动时,总会有学生的名字被写在黑板上,甚至有的学生还被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方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 团队教学与新媒体的结合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分为中文课和双语课,采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该课程的教师团队从最初的胜一人,已发展成如今的四人团队,被同学们戏称为“电磁天团”。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媒体元素,如将麦克斯韦方程组编成歌曲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信电学院注重基础课程的体系化学习。电磁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理系,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整体知识架构。对于对电磁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院将提供更为卓越的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胜表示希望与学院教师共同推进个性化教学。“我们希望能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不仅在专业深度上有造诣,同时也强调跨学科的广度和社会影响。”他说。
这堂《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程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科学探知的乐趣和魅力。它是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教学理念的一个缩影,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来源:浙江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