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忠恕之道观后感
文/未知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强调了仁恕为孔子思想之核心,认为是孔夫子儒家理论之精髓。她从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的“仁者,爱人”入手,引申出“仁”即关爱他人,最后自信地总结“其实就这么简单”。
仁的概念远非如此肤浅。虽然于丹是艺术与传媒学专家,非文学或哲学出身,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理解就足够深刻。因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是仁,而恕仅仅是仁的其中一方面,并不能与仁等同而论。更值得注意的是,“仁”的内涵远非仅仅关爱他人那么简单。
孔子对于“仁”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于丹所解释的“爱人”一种。例如,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子贡问仁,孔子则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中强调了待人接物之道,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子张的问询,孔子的回答涉及“恭、宽、信、敏、惠”五者。
孔子对“仁”的回答并非严格定义,而是因材施教。他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格和处境,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对子贡这位生意人,孔子希望他以博施济众为行仁的突破口;而对司马牛这类浮躁多言的人,孔子则告诫他仁德的人说话谨慎。
那么,“仁”是否就是一个无定论、无法解释和阐述的抽象概念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梳理孔子对“仁”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仁”既包括对内的道德自觉,也包括对外的推己及人。
道德自觉是行仁的起点和基础。朱熹说,“仁者,本心之全德。”这意味着道德自觉是对自身品德的要求和提升。冯友兰先生也提到,“仁”在大多数情况下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将“仁”归入了静态的道德概念。在孔子看来,“仁”不仅仅是各种道德概念的集,更是一种道德自觉和追求。
道德自觉要求个体觉醒道德意识,并主动开展道德修炼和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强调了行仁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当个体的道德意识觉醒后,应自觉地进行道德修炼和自律,将被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追求。
而“仁”的更高层次要求是推己及人,或称忠恕之道。孔子曾对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即忠恕之道。尽管忠恕之道是“仁”的一个层面,但在后人的理解中,常将仁道完全等同于忠恕之道,这并不准确。忠恕之道包括两个层次:从被动方面来说,要求人们宽容和睦,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来说,则要求人们积极帮助他人,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总体来看,“仁”在人的层面,既包括作为基本要求的道德自觉,也包括作为更高追求的推己及人。这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仁”的完整内涵。